人群的議論聲中,充滿了對“善人”的贊美,和對“孝女”終得福報的欣慰。
這個“賣身救父”的故事,迎來了它最圓滿,最符合世俗價值觀的結局。
孝女的“孝”,得到了回報。員外的“善”,得到了彰顯。一個悲劇,被強行扭轉成了一出皆大大歡喜的喜劇。
然而,我和梁凡,卻在這片喜慶和贊美的氛圍中,嗅到了一股深入骨髓的、冰冷的寒意。
因為這個結局,太“標準”了。
標準得,就像一個說書先生,為了迎合聽眾的口味,而刻意編寫出來的“大團圓”結局。
它完美地消解了悲劇,弘揚了“善有善報”的核心思想,讓每一個“聽”到這個故事的人,都感到心滿意足。
當天晚上,我們沒有回客棧。
我們繞到了劉依依家的后巷。那是一座破舊的小院,此刻,里面卻燈火通明。
我們能聽到,院子里傳來了劉依依母親喜極而泣的聲音,和郎中開出的藥方被高聲誦讀的聲音。
一切,都顯得那么真實。
我們沒有進去,只是在黑暗中,靜靜地“看”著。
過了一個時辰,院門開了。錢員外府上的管家,滿面春風地走了出來,身后跟著幾個抬著彩禮的家丁。
又過了一會兒,郎中也背著藥箱,心滿意足地離開了。
院子里,漸漸安靜了下來。
只剩下劉依依和她的母親。
就在這時,我通過墻壁的縫隙,看到了讓我畢生難忘的一幕。
劉依依的母親,那個白天還在為女兒的“好歸宿”而喜極而泣的婦人,此刻,正背對著窗戶,站在屋子的陰影里。
她沒有笑,也沒有哭。
她的臉上,是一種無法形容的、深入骨髓的麻木與疲憊。
她走到墻角一個破舊的木箱前,緩緩打開。
箱子里,沒有金銀,只有一疊厚厚的、泛黃的紙。
她從最上面,拿起一張。
那是一份“賣身契”。
然后,她用一種無比熟練的、仿佛已經重復了千百遍的動作,將那張賣身契,投入了身前的火盆。
火光,映亮了她的臉。那張麻木的臉上,兩行清淚,無聲地滑落。
而在她的身邊,那個剛剛用自己的“犧牲”,換來家庭“希望”的少女劉依依,正呆呆地坐在床邊。
她的手中,緊緊攥著一張嶄新的、墨跡未干的“婚契”。
她的眼神,是空洞的。
仿佛她看到的,不是自己的未來,而是母親手中,那張正在被燒毀的,“過去”。
我的靈魂,在這一刻,如遭重擊。
我瞬間明白了。
這根本不是什么“皆大歡喜”的結局。
這是一場“輪回”。
劉依依的“賣身救父”,不是第一次發(fā)生。
或許,在幾年前,或者十幾年前,她的母親,也曾是這樣一個“孝女”。她也曾為了救自己的父親(也就是劉依依的外公),而將自己“賣”給了那個叫劉鐵匠的男人。
如今,輪到了劉依依。
她嫁給錢員外,救了自己的父親。
但可以預見的是,在未來的某一天,當錢員外老去或者死去,當她年華老去,生下另一個女兒。這個“貧病”的劇本,或許會再次降臨。
而她的女兒,將重復她今日的命運,為了救她,或者救她的丈夫,再次上演一出“賣身救父(夫)”的戲碼。
她們的命運,被鎖死在了這個名為“孝道”的、不斷循環(huán)的劇本里。
一代又一代,以“孝”之名,行“犧牲”之實。
她們的每一次犧牲,都會被包裝成一個感人的故事,用來點綴這個世界的“道德風尚”,成為說書人嘴里的談資,成為百姓們口中的楷模。
她們的痛苦,她們的絕望,她們那麻木的、無聲的淚水,全都被那光鮮亮麗的“大團圓”結局,給掩蓋了。
“走吧!
梁凡的聲音,將我從徹骨的寒意中喚醒。
我最后看了一眼那在火光中搖曳的母女身影,默默地轉過身。
我們無需再看下去了。云溪鎮(zhèn)的“故事”,我們已經讀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