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老頭你以后說話一定要注意,沒人的時候也不能這樣喊,隔墻有耳你知道不?”
王大爺嗯嗯的點著腦袋,心說隔墻要是有耳朵,他們倆還能活到現(xiàn)在,大小姐這侄女認的還能這樣消停。
習慣了啥都聽李舒蘭的,王老頭也不反駁,就這樣聽著自家大小姐在那念叨,她兩個侄女有多好,她弟弟多有福氣,又啥善惡終有報,他們一家肯定有團圓之日,李洪明肯定會得到報應(yīng)等等……
正被李舒蘭念叨的姐妹倆,此刻坐在大卡車上,晃晃悠悠的又睡了一覺。
兩輛大卡車里裝的可不都是鴨絨鵝絨和羊毛。
李如歌也不知道這樣整行不行,車是馮元恩雇來的,說是都用過好幾次了,靠得住。
兩個司機是靠得住,可路上好幾天,還得看那些檢查人員勤不勤快。
萬一人家就半夜檢查,就抓住了馮元恩他們這些倒爺?shù)男膽B(tài),就晚上設(shè)卡,那他們可就麻煩了。
瞇了一會兒就睡不著的李如歌,歪頭看妹妹睡的正香,欣慰的笑了下,又趕緊雙眼盯著前方。
她這視力肯定要比劉師傅好一些,萬一發(fā)現(xiàn)前面有不對的地方,他們也好采取第二方案應(yīng)對。
兩輛車一前一后,原本馮元恩押車,走在前面,但在李如歌的堅持下,他們那輛車才去了后面。
這樣前面的車一停下,后面的車就趕緊掉頭,這是他們之間約定好的計劃。
兩輛車的司機是認識的,馮元恩跟那輛車的小師傅,年紀不大,估摸也就三十歲左右。
她們姐妹跟的這輛車,開車的老師傅雖然才四十幾歲,據(jù)說都有二十年駕齡了。
解放才多少年,這位劉師傅這是一解放就開上大卡車了?
馮元恩和那位小趙師傅是朋友關(guān)系,見面就稱兄道弟的,看樣子關(guān)系正經(jīng)不錯呢。
然后這位劉師傅,又是小趙的師傅,這樣看,這兩個開車的,的確靠得住。
夜間行車,后半夜最容易犯困,擔心劉師傅犯困,李如歌就沒話找話的和他嘮嗑,“劉師傅,這條道您經(jīng)常跑吧?我看您哪里好走,哪里有坑,都好像知道的樣子?”
夜間開車必須得全神貫注,劉師傅回話的時候,也目視著前方。
但被雇主稱贊,總歸比埋怨強,劉師傅笑著回道:“這邊的路況我肯定都跑熟了,就是你們那邊,我不是很熟悉,到時讓小趙在前面!
“行!崩钊绺璐饝(yīng)一聲,這個話題又告一段落,然后又得接著找新話題。
想到再過幾年,人們流傳的最吃香的幾種職業(yè),其中就有聽診器和方向盤,李如歌又笑著問道:“您開了這么多年的車,您家肯定沒挨過餓吧?”
這年月和人嘮嗑,千萬不能說人家過得多富裕,有錢之類的話。
在我窮我光榮的年代,誰家日子過得好,不能說是啥大罪過吧,可也不是啥好事就是了。
而且整不好,還會給家里招來禍端。
所以現(xiàn)在的人不是裝窮,也是真窮,有那個別不窮的,也得學會掖著藏著,決不能拿著大白饅頭出去吃。
不然被人瞧見了,轉(zhuǎn)頭就給你家扣頂大帽子,你信不信?
他們家這么多年一直都是,吃飯的時候,蒸幾個菜團子放在顯眼的地方,預備著有人來的時候,給大家伙兒看的。
然后再加上孫老師那張嘴,所以這么多年李家莊的人都說他們家吃的好,卻沒一個人能拿得出證據(j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