羨慕也沒用,人和人之間靠的是緣份,不是你想把孩子送來,他們家就能收下。
之前也不是沒人想往他們家送孩子,尤其那些重男輕女的人家,還想送個男孩兒給他們家。
把自家看重的男孩兒送過來,這打的啥主意?
這是見他們家對小東跟親兒子似的,就想歪了唄,就想要把自己的兒子送來給他們家養(yǎng)著。
啥目的很明顯,他們家日子過得好,不但能給他們白養(yǎng)兒子,到時還能繼承家產(chǎn)哩。
當然,最終那些打歪主意的,在孫鳳琴同志的鎮(zhèn)壓下,也就是偷摸想一想,敢說出來的,也就那兩家有好處就上,兒子多的養(yǎng)不起的人家。
要不她娘咋說,鄉(xiāng)下人不是不會算計,而是沒人給他們機會,不然都能算計到你骨子里去。
初一這天,娘幾個坐在炕上嗑著瓜子,吃著花生,閑話著家常,這愜意的小日子啊。
然后看差不多做午飯的時候了,娘幾個才收拾收拾下地,依舊孫鳳琴同志主廚,幾個閨女幫忙打下手,沒一會兒,這香味就又開始往出飄了。
李書記這一上午自然也沒閑著,領(lǐng)著自家?guī)讉女婿,幾個半大的小娃娃,去有老人的各家各戶又走一走,拜一拜年。
老人都很講究這個,李書記去誰家了,沒去誰家,大楊樹底下一蹲,就都知道了。
李富斌同志肯定不會瞎走,村里都誰家有老人,他這里都記著呢。
昨天走的是五保戶,今天走的是跟兒子在一起生活的,年紀超過六十五歲的,他都會過去看望一下。
這年月能活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并不是很多,他就是全走一遍,也用不上一上午。
李書記到是希望,等啥時候自己全走下來,需要走一天,就好嘍。
曾經(jīng)村里還有傳說,說人老了,不中用了,到了六十歲就會被活埋。
這話傳到李富斌孫鳳琴耳朵里的時候,他們只當是笑話聽,可那些年過六十歲,還有馬上就要到六十歲的人,聽了這話之后,居然都當真了。
就打那年開始,李富斌同志就養(yǎng)成了給村里老人拜年的習慣。
東西也不用多,哪怕一家就拿一包點心,一包白糖,但李書記人來了,還說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老人多了,是整個村子福氣的話,就已經(jīng)能安慰到那些老人的心了。
那些謠言最終肯定不攻自破,后來一調(diào)查,這話居然是某家的兒媳婦,為了氣自家公婆,傳出去的。
要說傳言真的很可怕,很多事都是,傳著傳著,大家就都信了。
初一這天除了拜年,就是吃喝,下午沒事了,一家人就坐在一起,打打撲克,嘮嘮嗑啥的。
初二這天,是出門子閨女回娘家的日子,他們家出門子的閨女昨天就回來了,今天也不用盼著這事了。
但讓一家人沒有想到的是,一家人剛吃完早飯,他們家的大門就被人推開了。
因為李二和大梅今天要去孫家灣,每年他們兩口子都初三來。
還有孫大壯夫妻,孫鳳琴同志那幾個妹妹,一般都會選初四這天一起來。
所以誰都沒有想到,他們家今天還有人來串門,而且走進來的幾個人,更是驚的大家都瞪大了眼睛。
拎著糕點罐頭來他們家串門的人,不是別人,正是李富有家那兩個閨女,李茹芳夫妻,和李如梅兩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