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都干些啥?
這話連小寶這么大的小孩子都知道咋回答:吃好吃的,玩唄。
的確,正如孩子們期盼的那樣,誰家過年不吃幾頓白面餃子,大白米飯。
這年月能吃上白面餃子,大米飯,就是最好的吃食了,至于煎炒烹炸啥的,還真沒那么高的要求。
能在三十晚上吃上一頓大白菜餡,或是酸菜,當然了,家家都分了肉,肯定還要放點肉進去。
然后用大白面那么一包,就這餃子一吃,還要求啥菜不菜的,就這已經(jīng)讓大家伙滿足的不行了。
等那些條件再好一點的,初一早晨還會再吃上一頓餃子,晚上再弄兩個帶肉的菜,哎媽呀,這日子,神仙過的吧?
這兩年這話,李如歌經(jīng)常聽見,一聽誰家三十一頓餃子,初一一頓餃子,破五還吃餃子。
就會有人這樣說,艾瑪這日子,神仙過的吧?
這時候的老百姓,實際是非常容易知足的,能吃飽,過年能吃頓肉餡餃子,還不用全肉的,就能讓大家滿足的不行。
穿越三人組也早融入到了這個時代,幾口人似乎早忘了他們曾經(jīng)過過比現(xiàn)在更好的日子。
尤其李書記,早沒了穿皮爾卡丹,阿瑪尼的派頭。
大皮襖,大棉褲,大棉鞋,渾身上下,李老板現(xiàn)在就那塊手表是象征著他身份不同的特征。
不然讓誰一看,這就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(nóng)民,還啥李老板,李老頭還差不多。
三十這天,李書記依舊會領著家里的幾個孩子,挨家去幾個孤寡老人家里走一走。
餃子端一碗,饅頭拿幾個,魚了肉了什么的,都會端上一碗。
這個習慣李書記已經(jīng)保持六年了,所以每到過年這天,孫鳳琴母女幾個都會比別人家要忙一些。
因為李書記這個多年養(yǎng)成的習慣,她們娘幾個過年這天不但要準備自家的飯菜,還要給全村的孤寡老人也準備一份。
而且給老人的還要先準備出來,不然還能給老人吃剩的?
等大家都吃完再拎著東西去探望老人?那就不叫探望了,而是在打發(fā)要飯花子。
這事別說李書記干不出來,孫鳳琴同志也不是那樣的人啊。
行善不是施舍,姿態(tài)一定要端正了,不然老人們接了東西,心里也不會舒服。
夫妻倆這是在給家里幾個孩子做榜樣呢,家里孩子多,他們也怕教出那種仗著家里有幾個錢,有點權力,就我爹是李剛那種禍害。
肖毅晨和肖驍燕才來到這個家三天,要不是大姑堅持讓他們倆跟著一起去,肖毅晨肯定不愿意踏出這個新家。
一家人對他們兄妹再怎么好,他們也大姑大姑的喊著,但肖毅晨心里很清楚,他們兄妹和這個家的孩子不一樣。
但教他武功,給他做新衣裳的大姑讓他跟著一起去,他不想去也不能不去。
小半天轉下來,感觸最深的可能就是肖毅晨了。
因為曉燕還小,跟著出來,被小寶和小北拉著,她只是覺得好玩,看別人干啥她就干啥,別人說啥她就說啥,玩的倒是挺開心,感觸是一點沒有。
肖毅晨就不一樣了,李書記和小東的表現(xiàn),真是震撼到他了。
尤其那些老人,實話說,他都有點嫌棄他們埋汰,可小東卻能進屋就幫忙干活,還給那個動彈不了的人把拉尿的褲子給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