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這里的供銷社和收購站是分開的,屬于兩個獨立單位,拿東西時,還要記賬,還得抓緊還給供銷社。
后來供銷社那邊覺得自己這樣吃虧了,就也開了個窗口,專門收購老鄉(xiāng)送來的土特產。
這些話都是李富斌同志打聽來的,這人有個習慣,到了陌生的地方,先習慣黏黏糊糊找人嘮嘮,不做到知己知彼,李老板也拿不出自信,他又不是諸葛亮轉世。
不過這事大多數(shù)農民都不知情,有點啥土特產,還是習慣往收購站那邊送。
李富斌和李如歌因為和劉成交易過一次,就有點看明白了,接下來就再沒去過青山公社的收購站。
所以劉成還想他們父女倆有啥好東西再給他送去,這個如意算盤也不能說就落空了,但這爺倆可不是好糊弄的,尤其現(xiàn)在還找到了越過收購站的路子。
今天月初,應該是趕大集的日子,所以他們爺倆往哪走感覺人都不少。
這樣的場景在外面已經(jīng)不多見了,幾乎就是見不著了,因為就連青山公社,都把集市取消了。
可這里依舊每逢月初,月中,月末的時候,還會有這樣的大集。
這就是封閉的好處,啥政策都能扛一段時間。
不過這樣的日子也堅持不了幾年了,再過幾年,即使這里再怎么能扛,也逃不掉那些紅袖箍的打砸搶。
父女倆一圈轉下來,本來是想從老鄉(xiāng)手里直接買點啥,或是換點啥,卻發(fā)現(xiàn)大家也拿不出啥好東西,就連雞蛋,都很少見了。
還好在收購站外面,李如歌發(fā)現(xiàn)有個老太太挎著個籃子,猜測里面應該是雞蛋,過去一問,還真是。
老太太一家住在山腳下,養(yǎng)了幾只雞,也不用喂啥,這才每天還能撿一兩個雞蛋。
今天老太太筐里有三十個雞蛋,本來是想賣幾個錢,給老頭子看病用的。
可這里哪有人給她錢,收購站只給火柴咸鹽燈油,她家里現(xiàn)在又不需要那些東西,她就想賣幾個錢。
李如歌一聽,二話不說,五分錢一個,三十個雞蛋才一塊五毛錢,她還是掏得出來的。
當然,倆人肯定是私下里偷偷交易的,要不然甭管是賣的還是買的,那可都是犯法的。
然后覺得自己占了大便宜的李如歌,在老太太要走的時候,又送給她一條魚。
“大娘,實話說,您這幾十個雞蛋,要是能拿去城里的黑市上,最少能賣一毛錢一個。我看您也挺難的,不想占你便宜,正好這條魚的價格,也差不多補償您了。”
黑市上價格雖高,哪是她們這樣的人敢去的地方。
老太太實際啥都明白,城里人吃的雞蛋,都是供應來的,大的五分錢,小的四分錢。
她這連大帶小,都賣五分錢,實際不虧。
不過既然這閨女這樣說了,她也沒有把好處往出推的,更何況這條大魚還不小哩。
老太太樂樂呵呵拿著錢和魚走了,李富斌和李如歌這時也不敢過多耽擱了,趕緊走進供銷社,直奔賣鞋的柜臺。
“爹,你看,有膠鞋。”李如歌在一排排的布鞋堆里,一眼就盯上那種綠色的膠鞋了,興奮的喊李富斌過來看。
這時候找運動鞋肯定是沒有,有錢你都沒地方買去,不過能整幾雙膠鞋穿也不錯啊。
“同志,這膠鞋咋賣的?可以用東西換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