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哥,田里的情況怎么樣?特別是玉米。”陳逍遙臉色嚴峻地看著電腦上,糧食庫存的報表,“糧食的庫存,只夠大家一周了。再下去,吃粥都不夠了!
鐘離銳無力地揉了揉眉心。他何嘗不知道,經過了40天后,如今家園社區(qū)的狀況,F在,周圍方圓2公里內地區(qū)的資源,基本上都被搜刮過了——除了報廢的汽車,商場里不能吃的家電,其余建筑中能吃的包裝食物,早就被自己和其他的幸存者搜刮殆盡了。盡管,搜刮行動,也只是為了減緩當初從醫(yī)院帶回來的食物的消耗。而且,樓源還時不時去社區(qū)旁的河里去射魚,這也算是緩解糧食消耗的努力之一。
他緩緩地走出了物管中心的房間,站在陽臺上,目光投向了如今已經早已被開墾成田野的幾畝綠化帶。那一畝地里種植的玉米,已經結出了沉甸甸的棒子,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豐收的喜悅。小半畝的蔬菜地里,紫蘇、黃花菜、薄荷以及蘆薈這類蔬菜已經形成了規(guī)模,綠意盎然,生機勃勃。然而,另外一畝地里的土豆和一畝地里的番茄,都還遠未成熟,綠油油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。
根據狄歆妍的判斷,土豆大約還需要20天時間成熟;而番茄,根據品種特征判斷,還需要大約25天左右時間。
他盡力了。家園社區(qū)的伙伴們,大家都盡力了。望著遠處的筒車,看著物管中心屋頂和附近的光伏發(fā)電陣列……為了在這個絕望的末世生存下去,自己真的盡力了。
但是,現在,食物只剩下一周……地里的玉米,真的,成熟了嗎。
“今天開始,大家吃粥。”鐘離銳對陳逍遙道,“我去找歆妍姐和源哥確認下。”
鐘離銳下樓,在地里找到了狄歆妍、樓源和王鍾。
此時,作為家園社區(qū)最精通植物學的三名專家,各自手里拿著一個玉米棒子,仔細端詳著。
見鐘離銳來了,狄歆妍微笑道:“阿銳,你來得正好。我跟你說,我們成功了!這一畝地里的玉米,已經成熟了!”
一邊說著,狄歆妍一邊將手中,那已經剝出來的玉米棒子,交到鐘離銳手中。
而一旁的王鍾笑呵呵道:“年輕人,還不錯,這畝地,老頭子我估摸著,大概能產600斤上下的玉米棒子!”
成功了?
成熟了?
600斤——玉米!
鐘離銳顫抖著,端詳著手中的玉米棒子。玉米棒子上,那一粒粒白玉色與紫色相間的顆粒,此刻在自己眼中,似乎是無價的寶藏。
不經意間,一顆淚珠,從他眼中滑落。
“阿銳,你怎么哭了?”狄歆妍一看鐘離銳哭了,奇怪道。
“沒什么,只是太高興了!辩婋x銳擦了擦眼角,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緒,“我們終于有希望了。我們終于有活下去的希望了!姐,你知道嗎,要是沒有這些玉米,糧食庫存,只剩7天了……”
雖然鐘離銳試圖平復自己的情緒,但是,他激動的淚水還是止不住地涌出。
狄歆妍見狀,上前,擁抱他,拍著他的背:“好弟弟,你真的很努力了,謝謝你,為了能讓大家活下去,做了這么多努力!真的,姐姐真的好佩服你,你真的太偉大了!
聞著狄歆妍身上特有的藥水和藥材的味道,鐘離銳這才平靜下來。
此時,作為狄歆妍未婚夫的樓源,看著此情此景,并沒有任何嫉妒的情緒。這段時間,他跟著鐘離銳一起建設筒車,為了社區(qū)奔走,出生入死地戰(zhàn)斗,一切都是為了社區(qū)這不到30人的幸存者能活下去——他的心情,如今自己是完全理解的。這一刻,腳下的田野,給了他們食物的有效供給,更是給了他們走向未來的希望——眼前的弟弟,是這個社區(qū)的領袖沒錯;但是,他可比自己還小兩歲——整個社區(qū)20多號人的生存,這樣的生死存亡的擔子時刻壓在他的身上——想想都覺得沉重。他也真是不容易。
樓源溫和地上前,拍拍鐘離銳的肩膀:“弟弟,我們一起成功了,你是好樣的。”
老人王鍾在一旁笑道:“你們這些年輕人,都是好樣的!
此刻,握著玉米棒子的鐘離銳,臉上終于露出了釋懷的笑容。
隨著玉米的收割完成,家園社區(qū)的糧食危機暫時得到了緩解。鐘離銳、陳逍遙、狄歆妍等人商議后,根據新的糧食庫存,重新制定了糧食分配方案,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足夠的食物,同時留出一部分作為種子,為未來的種植做準備。盡管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,但家園社區(qū)的成員們在這一刻感受到了久違的希望。而這片曾經荒蕪的城市,如今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存的希望之源。
這段時間,王鍾在社區(qū)里開了學校——主要是為了教幾個孩子。
鐘離銳在附近搜刮時,將幼兒園、小學和初中的課本也拿來了。
除了基本的學習之外,王鍾還開了選修課:《赤腳醫(yī)生》《民兵訓練手冊》
令王鍾老伯意外的是,《赤腳醫(yī)生》和《民兵訓練手冊》兩門選修課,大部分家園社區(qū)以平民為主的幸存者都來上課了——包括社區(qū)領袖鐘離銳。
看著這些“大學生”堂下認真聽講的樣子,王鍾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當年部隊里作為指導員,帶領年輕民兵組織學習的時代。他頓時煥發(fā)了十足的活力和干勁,開始了他的夜校大課堂事業(yè)。
日子很快這樣過去了,20天后,家園社區(qū)迎來了第二次大豐收。
隨著地里所有的土豆被挖起收獲,最終的收成統(tǒng)計上來了——2634斤!整整1.3噸!
同時期,番茄也收獲了,收成也還算不錯。
鐘離銳這一次沒有再流淚,但是,家園社區(qū)很多人,握著手中剛收上來,還帶土的土豆,和那些番茄,對著田野跪下,仰著天空,又哭又笑。
柳曉月此時靠近鐘離銳,挽上他的手,問:“阿銳,這……土豆也太夸張了,畝產這么恐怖的嗎?這都快是玉米的四倍多了!”
鐘離銳微笑著握著她的手,說:“親啊,這土豆是現代改良品種以后的土豆了,的確是有這種恐怖的畝產。就是時間長點。玉米的生長周期短才40天。我們這土豆的品種,是60天成熟收獲!
樓源走上來,提醒道:“土豆畝產是很厲害。但是,對土地的肥力消耗也很大!阿銳,我們社區(qū)的田地,要輪種。種過土豆的地要補肥!”
鐘離銳點點頭:“這個,現在沖水馬桶早就不能用了,我們弄的沼氣池,除了為大家提供能源燒飯以外,為的還不是這個么。另外,我們外出的時候,有時候也搬點土回來。這不是問題!
樓源一愣,笑道:“好小子,不愧是工科生!”
鐘離銳臉紅道:“沒有啦,哥,這些個內容原來大學沒教。還是王伯的選修課課程里,有講到沼氣池怎么設置(1970版十萬個為什么)。我還不是最近學的唄。”
(1970年版的十萬個為什么內容,與后續(xù)年份的十萬個為什么,差距很大。這是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所帶來的。曾經在冷戰(zhàn)威脅的背景之下,1970版的十萬個為什么、赤腳醫(yī)生手冊等科普實用刊物中,竟然有對抗核戰(zhàn)的平民應對策略等震撼的內容。)
樓源深以為然地點頭:“真不愧為當初為三大末日寶典之一……沒想到我們這代人還真用上了!
(末日三大寶典為《民兵訓練手冊》《赤腳醫(yī)生手冊》和《1970版十萬個為什么》)
“是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