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然也不會那么重量級噸位的船只,只能收納幾千人口。
母艦上還有一小半的地方,便裝著各種工具,機械車輛等。
齊銘郁來借石鋸,軍方?jīng)]有多為難,便同意了。
他們也在考慮是不是組織島上的幸存者建造石頭屋。
那便讓周家先打個頭陣。
齊銘郁將電動石鋸借回后,周家的幾個人便忙碌起來。
海灘邊上,霧氣迷蒙,靠近海灘的海都結冰了。
只大海廣闊無垠,要想全部結冰,還得需要一段時間。
這也讓軍方和幸存者都松了口氣,他們需要利用這個機會,多捕獲點魚呢。
空氣中彌漫著帶著冰氣的海腥味。
齊銘郁和周江海都穿上羽絨服了。
他們當初上母艦,帶了許多物資。
大大小小的包裹有幾十個。
吃食、衣物、毯子、棉被、藥品、工具等。
還有對外宣稱是當初藏在小島地下的煤炭,有二十多袋,差不多一噸。
這個太占地方,周家是另外掏了一些物資,才讓母艦給他們在倉庫騰了一塊地方,專門放自家的物資。
其實,不只周家,其他人家也都將自家所有的物資都帶上了,只是沒有周家這么夸張而已。
誰讓人家有大游輪呢,囤多少物資都是正常的。
幸好是,島上還留下了一部分幸存者。
不然這么多人加上物資,母艦都不一定能承受得住。
來到2號島上,周家便將自家的物資堆滿了兩間木屋,外間的廚房也堆了一部分。
所以,周家穿上羽絨服,其他人都沒太在意。
原來跟著軍艦生活的幸存者,也都有羽絨服或者保暖的衣物、被子。
畢竟極寒剛剛過去沒多久。
他們在軍艦上的物資更不會丟失。
苦的便是那些一直在2號島上的人,這里天氣一直炎熱,他們的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,連避體也很難。
后來軍艦接管這里后,便給每位幸存者發(fā)了最基本的生存物資,就包括每人兩身衣服,無所謂新舊,都是母艦的倉庫里找出來的。
但現(xiàn)在,卻必須要發(fā)棉衣或羽絨服了。
母艦那邊肯定沒有那么多,只找出來幾百件棉服或羽絨,便號召其他幸存者拿保暖衣物和軍艦換物資。
但現(xiàn)在,大家都正缺保暖物資,如何肯換。
齊銘郁去借石鋸,便是用的幾件羽絨服和幾個毛毯換的。
沒有足夠的羽絨服和棉服,軍艦便讓這些幸存者去找干草,搓揉軟和了,和著母艦分下來的棉花、雞鴨羽絨、布頭,臨時做套勉強能擋寒風的衣服出來。
也虧得母艦上這些年養(yǎng)雞鴨沒斷過,雞鴨身上的毛也沒舍得扔掉,都是用大包裝著。
當時是準備極寒天氣使用,沒想到后來溫度上升到了二十多度,竟也持續(xù)了一年。
本來大家還想著這羽毛是不是多余了,沒想到這么快就又用上了。
周江海挑選著表面較為平整,大小適中的石頭,正適合切割成方正的模樣。
沐沐將燃油發(fā)動機和插板拿過來,直接開始切割。
將電動石鋸的電源線插好,啟動發(fā)動機。
嗡嗡的轟鳴聲響起,石鋸的齒輪飛速旋轉起來,發(fā)出刺耳的尖嘯。
齊銘郁蹲下身,握緊石鋸,周江海在旁邊幫忙,對準石頭的邊緣,緩緩壓了下去。
石鋸與石頭接觸的瞬間,火花四濺,石屑飛散,空氣中頓時彌漫出一股焦糊的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