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宮暗流浮動,前朝此時也并不平靜,今日因為在早朝的時候,皇上突然下了一道圣旨。
與其說是圣旨,不如說是招賢令。
一道招徐家子清為太常卿的招賢令。
招賢令是從前朝就已經(jīng)有的,開國皇帝為了鞏固朝廷的統(tǒng)治,倒是用過幾次。
可朝廷的統(tǒng)治穩(wěn)定之后,自然有無數(shù)的文人前仆后繼的想要做官,再也沒有皇帝用過招賢令了。
太常寺為掌管禮樂的行政機關,設有正卿一人,少卿兩人,太常卿則是太常寺的第一行政長官,為正三品的官職。
負責掌管禮樂祭祀。
前一任太常卿在上一個月退休了,這一個位置空了出來,太常寺的兩個少卿為此爭斗不休。
卻沒想到最后的位置竟然給了一個空降的徐子清。
如果是其他的在朝廷做過很多年有所建樹的官員便也罷了,可皇上偏偏給了一個從未在官場上出面過的人。
那個考了狀元之后馬上辭官,甚至還算得上是官場小白的徐子清。
徐子清是文壇有名的大儒,雖然有人對于他是否能夠擔任這個職位表示質疑,但也不敢當場發(fā)言,否則那些對徐子清迷戀崇拜的文人們會用唾沫把他給淹死。
朝廷的官員們議論紛紛,討論這個徐子清究竟有什么能耐。
“徐家倒是出了個好兒子,也不知道這個位置能不能坐的穩(wěn)!
“會讀書會說話,可不代表會做官。”
“張大人說話也未免太刻薄了一些,徐子清的功勞我們誰不知道,他當年若是在朝堂為官,如今也該升上正三品了!
看著走在前面的徐孺,說話的人有些感慨。
“徐家這是要崛起了?”
他可沒忘記徐家還有一個淑妃,淑妃的名下還有兩個皇子。
一位大人的若有深意的道。
“徐家可從未衰敗過,又何談崛起?”
只不過從前都在蟄伏,伺機而動罷了。
……
這么大的事情,自然被一些好事之人報到了太子的面前,太子此時還在東宮里面讀書,李太傅推開了書房的門。
“太子殿下怎么還在看書?今天朝堂上的事情,太子殿下沒有什么看法嗎?”
太子抬起頭來笑了笑,他親手倒了一杯茶遞給了李太傅。
“太傅這么著急做什么?徐家又不是我們的政敵。”
李太傅搖了搖頭,也顧不上平常講的那些禮數(shù),看著面前笑的溫柔的外孫,只覺得頭疼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