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生氣了,滿臉黑線。
朱允熥發(fā)現了,急忙問道:“爺爺,你怎么了,哪里不舒服?”
“沒有,沒有,好好的,只是想到了歷史上的事情!敝煸按鸬。
“爺爺,看來你對歷史很感興趣啊。以史為鑒,可以知更替!
朱元璋感到剛才三孫只說了藩王的危害,但沒有說到底如何解決。
那就趁熱打鐵,從三孫口中套出來。
“我想起了歷史上削藩的方法!敝煸罢f道。
「啊,削藩?老朱怎么想起來這個?」
「老朱不會是準備削藩吧?」
「要真是這樣,豈不是打自己的臉?」
「老朱固執(zhí)無比,肯定不會!
朱元璋心道,咱知道分封藩王的巨大危害了,當然要強力糾偏!
咱一手創(chuàng)立的大明,不能由自己的后代禍禍了!
與江山社稷相比,咱的臉面算什么?
漢武帝晚年做了不少糊涂事,比如巫蠱之禍,李廣利事件等等。
最后漢武帝寫下了有名的《輪臺罪己詔》。
在罪己詔中,漢武帝全面總結了所犯的過錯,并及時調整了國策,從此不再向匈奴出兵,恢復了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。
由于漢武帝的及時悔過和調整國策,才使得漢朝避免了過早的滅亡,為后來的《昭宣中興》奠定了基礎。
馬光所說漢武帝“有亡秦之失,而免亡秦之禍”。
漢武帝能向天下人公開承認錯誤,咱有什么不能做的呢?
對了,漢武帝!
漢武帝不也是解決了藩王做大的問題嗎?
就說漢武帝的推恩令吧,這樣引出三孫關于徹底削藩的辦法比較絲滑。
“漢武帝的推恩令,你了解吧?”朱元璋問道。
朱允熥倒是沒有藏著掖著,直接說出了推恩令的內容和效果。
“推恩令就是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(qū)域只由其長子繼承,改為其長子、次子、三子共同繼承!
“按照漢制,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國隸屬于郡,地位與縣相當!
“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,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。”
“有了推恩令,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,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!
“在此之后,侯國轄地僅有數縣,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。”
“并且用推恩令,反而讓藩王們感到皇帝的善意,認為是為他們好。”
“漢武帝的這一招玩得相當高明!”
朱允熥說完,朱元璋聽不到朱允熥的任何心聲了。
“沒有了?”
“沒有了!
“哦,漢武帝的削藩,著實高妙!簡直是完美無缺!”朱元璋道。
朱允熥道:“的確是完美。”
「世上哪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?」
「漢武帝其實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問題。」
「推恩令最大的好處是,消除了藩王的威脅,鞏固了****。」
「但是僅就發(fā)展經濟而言,推恩令還不如分封制。」
「分封制條件下,封地比較大,可以形成一個較大的市場!
「全國可以形成若干個市場!
「只要有封地,就一定會有地方保護主義,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,從而阻礙種商業(yè)要素的流動。」
「社會化大生產也不可能產生!
「封地越來越小,小王國越來越多,那么就會把全國的市場分割成很多個小部分!
「小王國們都有經濟特權,形成了一個個封閉的市場,對市場的循環(huán)十分不利!
「處處都是地方保護主義,走幾步就有不同的市場規(guī)則,這商業(yè)還怎么搞?」
「要是在小國寡民時代,這倒沒什么。」
「但是經濟越發(fā)展,到處都是小王國,這也是歷史的倒退!
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,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!
「如果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(fā)展,那么就要阻礙生產力的發(fā)展,社會就到了變革的時候,就該改朝換代了!
朱元璋沒想到推恩令還有這樣的壞處!
幸虧有三孫在,如果咱真的按推恩令來,豈不是阻礙了大明的發(fā)展?
三孫既然明白推恩令的壞處,那么他肯定是有辦法來彌補。
“對了,允熥,剛才的話有些滿了。細細一想,推恩令還是有一些瑕疵的!敝煸暗。
“爺爺,有什么瑕疵?”
“主要是太慢了啊。要把大的封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,那得經過多少代、多少年才可以?”
朱元璋總算是給推恩令找到了一處瑕疵。
“是啊,很多事情就得慢慢來,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!敝煸薀茁朴频卣f道。
「就大明目前的情況,可以快刀斬亂麻!」
「朱棣現在的情況,其實等于是被削藩了!」
「趁著現在藩王還沒有多少代,現在下手正是時候。」
「動手越晚越難辦。」
「自我革命真的是很難啊。」
「防止藩王做大,其實簡單得很啊!
「學學后世的軍區(qū)調防就行了。」
「各大軍區(qū)互相調動!」
「各個藩王沒有封地,給他們足夠高的俸祿!」
「這叫高薪養(yǎng)廉!」
「此時的藩王不多,就算是高薪,也占不了多少銀糧!
「所有藩王包括侯爵只能承襲一代一人!」
「他們的后代想要爵位,那就自己掙!」
「想要當官,和老百姓一樣,自己去考!」
「這樣一來,老朱的后代子孫就不會躺平,就會努力!」
「想起來林則徐在書房中的一副對聯!
「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么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。」
「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么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!
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!
「如果將他們的世世代代都養(yǎng)起了,都成了咸魚一條條。」
「成了咸魚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他們成了蛀蟲!」
「各個藩王每五年換一個防區(qū)!」
「每個防區(qū)的主要軍官也要每五年換防一次!
「就算他們在防區(qū)培植了私人勢力,一換防都不管用了。」
朱元璋聽到此,有些不理解。
過去不是沒想過這個辦法,關鍵是一換防,將不知兵,遇到外敵,豈不是糟糕?
換防當然得大范圍、遠距離對調。
比如說東邊的遼王與西邊的慶王對調,首先得讓他們先回到京城。
這得兩到三個月的路程,對調之后各自返回,這又得三個月。
完成一次調防,得花費半年時間!
這半年時間,萬一敵軍寇邊,怎么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