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暫時沒有。大報恩寺的住持正在養(yǎng)心殿,他與陛下早年就認識!
毛易和朱允熥一進宮門,所有人等都以復雜的眼光看著朱允熥。
本以為陛下和吳王都死了,哪知道都活著!
盡管朱允熥很廢物,但是人家就是運氣好,大明儲君的位置,沒跑了,就是他!
進入養(yǎng)心殿,朱允熥本想安慰朱元璋的,卻發(fā)現(xiàn)朱元璋臉色淡然。
「孫子不見了,老朱居然像沒事人一樣?」
「不發(fā)怒,也不悲傷?」
「我還是小看了老朱!」
「能干掉元朝,當上大明的開國皇帝,果然是城府極深!」
「這種情況下,他都能沉得住氣!」
朱元璋從昨夜開始到現(xiàn)在,其實一直很生氣!
并非是生朱允炆的氣,而是生錦衣衛(wèi)的氣。
朱允炆一把燒了東宮和安禧宮,為的就是障人耳目,乘機逃走。
錦衣衛(wèi)和宮中人亂作一團,都忙著救火,果然讓歪頭給逃走了!
與此同時,大報恩寺居然也起火了。
幸虧大報恩寺救火及時,加上應天剛剛下過雨,沒有引起火災蔓延。
這就叫做里應外合!
錦衣衛(wèi)是干什么吃的?
看到滿臉黑污的毛易,朱元璋才冷靜下來。
錦衣衛(wèi)指揮使蔣瓛已經(jīng)被抓住并投入了典詔獄。
毛易的錦衣衛(wèi)指揮使一職還未正式明確。
此時的錦衣衛(wèi)恐怕也是人心惶惶,各有各的打算。
說不定錦衣衛(wèi)當中,有一些人看蔣瓛已經(jīng)被抓、建文帝自然退位,感到會受牽連,所以故意興風作浪、渾水摸魚。
對于朱允炆的逃走,朱元璋既意外又不意外。
意外的是,咱明明不讓歪頭死,他還逃走!
逃走一旦被抓住,這就是死罪了!
不意外的是,三孫在心聲中多次透露,歷史上,燕王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,朱允炆火燒皇宮之后不知所蹤。
歪頭逃走了,朱元璋反而覺得少了一個麻煩。
“允熥,看來宮中的情況,你已經(jīng)了解了,”朱元璋道:“你知道從報恩寺逃走的和尚是誰嗎?”
“我不知道!
朱元璋心中高興,三孫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啊。
“咱告訴你吧,其中一個,你還認識!”
“我認識,和尚?我從來沒有與和尚打過交道!
朱元璋更是笑得開心:“咱說出來,你就知道了!
“你還記得兩年之前在杭州嗎,咱們先是去了東極島,殺了六百名窩寇,返回時上了桃花島,抓住了誰?”
朱元璋的提示并沒有讓朱允熥想起什么:“抓了不少人啊,但也沒有和尚!
“當時不是和尚,他可以扮作和尚!”
朱元璋道:“此人,叫陳理!”
“陳理,原來是他?兩年前不是抓回來關起來了嗎?怎么跑到大報恩寺當和尚了?”
朱元璋這才動了氣:“陳理是去年從刑部大獄出來了,到大報恩寺當了和尚!
陳理就是陳友諒的兒子。
鄱陽湖大戰(zhàn)后,陳漢政權的張定邊趁夜帶著陳友諒的尸體逃回了武昌,隨后擁立陳友諒的小兒子陳理為帝。
后來朱元璋進攻武昌,陳理最終選擇而來出城投降。
朱元璋沒有多難為陳理,對眾人說陳理還年幼,不會將其治罪。后來將陳理帶回應天,封為歸德侯。
陳理到了應天之后,時常有犯禁之語。
于是朱元璋讓高麗使者把陳理帶到高麗看管。
哪知道陳理沒有到高麗,反而到了東海上的桃花島。
巧合之下,陳理被朱允熥給抓住了。
朱元璋對于陳理印象十分深刻,他把大報恩寺的主持叫過來一問,就知道了一老一小和尚到底是誰。
“允熥,那個老和尚,你沒見過,肯定不知道!
“這個老和尚,原名張定邊!
「張定邊?是陳友諒的手下大將。這個牛人,居然還在世?」
「張定邊的勇猛,恐怕只有常遇春能與之匹敵。」
「張定邊以“梟猛”著稱,鄱陽湖之戰(zhàn)中,張定邊在關鍵時刻單刀直入,直取朱元璋,為常遇春射中,中箭上百才退!
「后來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,張定邊冒死黑夜駕小船,搶走陳友諒的尸體,護著陳理逃向武昌!
「張定邊,猛人一個,并且對陳家是死忠。」
「陳理投降之后,張定邊的事跡缺少可靠史料記述,有被殺、改名換姓歸隱、出家為僧等多種說法!
「沒想到,張定邊就隱藏在大報恩寺,就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!
「越是危險的地方就越是安全,張定邊也算是有勇有謀。」
「對了,張定邊說不定是兩年前才到大報恩寺出家的!」
「他到報恩寺出家,肯定為了救陳理!
「張定邊是通過什么方法把陳理從刑部大獄里放出來了?」
「為什么單單現(xiàn)在逃走?」
「是為了配合朱允炆嗎?」
「應該不是吧,朱家殺了陳友諒,陳理與朱家就是世仇!不可能突然之間達成了合作!
「明白了,是因為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老朱還活著!」
「老朱認識陳理和張定邊,于是他們感到呆在應天的寺院里不安全了。」
朱元璋本來想著把這兩件事聯(lián)系到一起呢,聽三孫這么一說,看來是純屬巧合。
這個巧合應該都是因為時機。
咱的出現(xiàn),讓張定邊和陳理看到了危險,所以昨夜火燒報恩寺趁亂逃走。
三孫的出現(xiàn),讓歪頭二孫徹底失去了儲君的希望。
歪頭從建文帝到一無所有,接受不了這種落差,所以也在昨夜選擇了逃走。
歪頭的娘被咱殺了,并且讓人悄悄運出去埋了,這讓歪頭在宮中再也沒有了牽掛。
這一切,都是命啊。
“爺爺,您不派人去找嗎?”朱允熥問道。
朱元璋道:“不找,隨他們去吧!
「老朱大氣!」
「實際上,找到他們也沒什么用!
「陳理和張定邊,就算是放手讓他們發(fā)展,能成什么氣候?」
「只要大明本身不亂,老百姓又不是傻子,能把自己的腦袋別到陳家的褲腰帶上?」
「還有,朱允炆想逃走,豈是那么容易找到的?」
「歷史上,朱棣攻入皇宮,朱允炆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逃跑了,硬是沒找著!」
「與其興師動眾,不如慢慢尋訪。」
「就讓胡瀠去尋訪吧,我倒要看看朱允炆到底在哪里。」
「既然走回歷史,那就見證歷史、探秘歷史!
“兩年了,居然有人在京師搞小動作!陳理是怎么出獄的?他和張定邊是怎么當上和尚的?僧錄司是怎么給他們發(fā)僧度牒的?”
朱元璋怒目森然:“兩年了,這些個臣子真以為咱拎不起刀了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