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步自封使得我們自詡為天朝上國,實際上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?萍,也在不斷發(fā)展。
沒有人能夠讀懂,朱興明這本奇書。讀懂的人,則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,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研究《大明博物志》的某一項領(lǐng)域,且一生為之癲狂。
同時,大明博物志被強制性的列為各地教學材料。甚至于科舉取士,都會選擇這方面的難題。
朱興明以皇權(quán)之力,愣是將大明博物志推廣到了全國。這是官方刊印的書籍,而且是免費發(fā)放。
所有的學堂,都需必備。而且大明博物志的內(nèi)容,是作為科考必考題。
雖然此舉遭到了許多老頑固的反對,奈何一旦與科考掛鉤,即便是那些老酸儒對《大明博物志》不感興趣,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教授。
奈何就連教書先生自己,都看不懂這本書。再教授學生的時候,也只能死記硬背。
可是,老師不懂不代表學生不懂。有的學生在看了《大明博物志》這本書之后,竟然如開了天眼一般,突然就沉迷其中。
然后,有的人就真的開始研究。朱興明這本書里只是提出了蒸汽機的原理,有的人竟然,真的就造出了蒸汽機。
紫荊城早朝,朱興明端坐龍椅,呵欠連連。
他是真不喜歡早朝,對于一個懶癌晚期的人來說,天剛蒙蒙亮就得早起上朝,實在是要命。
可眾人都已習慣了,在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的時代。早睡早起,已經(jīng)形成了一種習慣。
京城的夜市雖然繁華,畢竟也就是吃吃喝喝。早朝依舊是四五點鐘就得開始,天剛放亮的時候,百官就到了皇極殿。
朱興明遲到過幾次,然后那些言官們就喋喋不休。對于這些言官,朱興明也無可奈何。
虛心納諫,是一個明君必備的潛質(zhì)。朱興明不想給后世做一個不好的表率,所以對于言官們,自己也是能忍讓的時候,就忍讓一番罷了。
朱興明坐在龍椅上呵欠連連,來福倒是精神百倍的站在一側(cè)。而身后的旺財,則也在悄悄的打著呵欠。
據(jù)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當一個人開始打呵欠的時候,這是會傳染的。別的人,會情不自禁的,跟著打起哈欠。
朱興明偷偷查看,果然見許多臣子跟著打哈欠。其中,甚至于包括宋獻策。
朱興明只好輕咳一聲:“有本啟奏,無本退朝!
朱興明是多么的希望沒有奏本,奈何事與愿違。這幫臣子,都是無風起浪的主兒。很快,一個個的站了出來。
朱興明聽了半天,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。唯獨與兩浙賦稅較往年出現(xiàn)了下跌,按道理說不應該。兩浙地區(qū)富庶,加上商業(yè)發(fā)達。商稅,更是如火如荼。
聽到兩浙賦稅較上年少收了七十多萬兩,朱興明忍不住皺了皺眉頭。這其中,有著多方面的原因。
比如說,去年兩浙連降暴雨。洪澇頻發(fā),好在民眾和朝廷都積極抗洪,雖然造成的損失不小,總算是沒有造成大的災害。
至于別的奏疏,基本上都是些無關(guān)緊要的東西。甚至于,天橋底下來了幾個賣狗皮膏藥的,都作為奏本呈上。
朱興明頗為厭煩的擺擺手:“好了好了,朕今日有些乏了,退朝吧!
“萬歲,臣有啟奏!
朱興明剛要起身回后宮,去坤寧宮找小詩詩,看看自己的寶貝兒子。他抬起頭,看到站出來的竟然是內(nèi)閣首輔李巖。
朱興明不由得一怔,只好再次的坐回了硌屁股的龍椅:“李愛卿,有何話說?”
李巖抱著笏板施了一禮:“回稟萬歲,津門之地,有驪山書院的學生,看了萬歲爺?shù)摹洞竺鞑┪镏尽奉H有所感,據(jù)天津衛(wèi)奏報。驪山書院有個叫陳文的書生,用鍋爐燒水的法子,做出了一臺蒸汽機!
朱興明聞言不由得眼前一亮:“真有此事?”
大明博物志是一本怪書,有的人對其頂禮膜拜,有的人嗤之以鼻。若不是此書出自于朱興明之手,很容易被定為妖書禁書。
頂禮膜拜之人,總說這本書會給世人帶來新奇的革命技術(shù)。可是這也僅限于他們的理論,畢竟沒有人真正的做出實物來,證明這本書的價值。
比如說,書中曾言。蒸汽機可以利用鐵軌,做出蒸汽火車;疖嚐o需馬拉人拽,自己就可以行進。不喝水不吃草,只需用煤炭點燃鍋爐。利用蒸汽原理,可以使其運動。
這無異于天方夜譚,被世人引為笑柄。不喝水不吃草的火車,竟然能自己運動。這不是,母豬都能上樹么。
尤其是那些保守派,就會瘋狂攻擊,他們不敢攻擊朱興明,但是對于那些信奉大明博物志的人,極盡的羞辱。
即便是這本書作為了科考內(nèi)容,大多數(shù)學子,也僅僅是死記硬背。沒有幾個人,去真正研究書里面的內(nèi)容。
畢竟書里的內(nèi)容著實光怪陸離,比如說,這人生病受了風寒。居然是因為空氣中,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病毒?
這不是危言聳聽,直到書中介紹了顯微鏡,有的人開始琢磨,用西山的玻璃開始制作顯微鏡。
有了顯微鏡,就能看見這個世上,是否真有這書中所說的,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。
朱興明的《大明博物志》晦澀難懂,許多飽學大儒都覺得此書純屬妖神邪說,根本就不可能的東西。
李巖自己也對這本書頗有研究,只是連他也不懂這本書的內(nèi)容。蒸汽機,也僅僅是書中的描述,F(xiàn)實世界中,沒有人做得出來。
可是現(xiàn)在,在天津衛(wèi)的一個書院中,居然真的有人做出了蒸汽機。
盡管蒸汽機的雛形,在公元一世紀的希羅發(fā)明的汽轉(zhuǎn)球。可是真正做出來之后,還是幾千年之后的事了。
大明王朝這個時代,還需要再過幾十年的大洋彼岸,才有人做出來。
李巖回道:“臣收到天津衛(wèi)的奏報,奏疏中確實如此言明的,是一個叫陳文的書生,利用燒開水的鍋爐,做出來的。”
朱興明大喜過望:“快,傳朕旨意。讓其即刻來京,朕要親自接見他。若此人所說當真,朕讓他入職兵仗局,專心研究!
果然,天下還是人才輩出的。這樣的人才,千金難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