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清兵交手過的遼東將士都知道,這些清兵除了戰(zhàn)斗力厲害,打仗都是很聰明的。
在這里,這就有點奇怪了,滿清鬧得是哪一出?
孔祥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。無奈之下,他只能撤兵。
沒打過這樣的窩囊仗,自己都打到了滿清的老窩,對方卻依舊是無動于衷。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多爾袞到底是隱藏著什么。
孔祥鑫也猜不透了,橫看豎看,這多爾袞都是在找死了。大明鐵騎北上,打到了盛京之下,多爾袞迄今為止,依舊沒有采取像樣的防御措施。
只是龜縮在盛京城內(nèi),閉門不出。任憑城外的明軍,如何的叫罵。
這太不尋常了,多爾袞這么做又能堅持到幾時呢。等到大明火炮一到,破城還不是分分鐘的事。
火炮的威力在于它的爆炸力,再堅固的城墻,面對大炮的輪番轟炸。最終,也只能是煙消云散。
在熱兵器面前,城墻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。城墻,是擋不住炮火轟擊的。
而且,這個時代的城墻雖然堅固,實際上,城墻內(nèi)都是夯土。也就是說,厚達數(shù)丈的城墻,外面包裹的是磚石。里面,都是夯土層。
沒辦法,這些都受制于技術的限制。如果全部都用磚石,這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。以這個時代的人們,根本完不成的工作。
明城墻一直為人津津樂道,明朝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議“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”,朱元璋感覺言之有理,因此采取,朱元璋創(chuàng)建明朝后便一聲令下廣泛修筑長線,南京明城墻興建于1366年,經(jīng)歷28年,于明洪武廿六年竣工。明朝沒有混凝土,城墻經(jīng)歷600多年仍完好無損。
明朝剛創(chuàng)建時候,綜合國力處在發(fā)展期,北元勢力軟弱,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當政時候,對蒙古進行了多次大規(guī)模的用兵,北元勢力進一步被摧毀,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鏟除蒙古勢力,因此明朝早期南北方分歧并不是很明顯。
成化年間,伴隨著蒙古韃靼、瓦剌諸族的興起,經(jīng)常在陜西、甘肅一帶周邊鄰居擾民,濫殺無辜,從這時開始,明朝算了吧一賬,修長城比去立即征伐劃得來,因此開始了大規(guī)模的建長城。
明朝長城一部分選用和秦長城一樣的土夯方法,在一些重要的大關都選用了石條還是青石磚作為外場,里邊填混合土壓實,也有一些鏟后墻等方法,伴隨著地形的狀況和取樣的難度系數(shù)水平而異。因為那時候明朝建筑工程技術很優(yōu)秀,因此建造的長城工程施工質(zhì)量很高。
夯土,則是將土壤夯實,制作十分牢固的泥土,乃至比鉆石更為堅固,明城墻既采用了青石磚也采用了夯土,夯土用在古城墻內(nèi)部,外界則是用青石磚進行進一步的鞏固,并且為了避免以次充好、匠人敷衍塞責等,基本上每片磚石都會刻著主管人員的姓名,從而至今,這樣的明城墻能抵御炮石。
夯土應用的歷史很悠久,從新石器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一直在大規(guī)模地應用,春秋戰(zhàn)國階段知名人士孔子曾說:“舜發(fā)于畎畝之中,傅說舉于版筑之間!卑嬷v的便是夯土工藝。
《天工開物》一書記述: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,黃土層二分,用糯米、羊桃藤汁和勻,經(jīng)筑牢固,絕不毀壞,名曰三合土。
而滿清的城墻,都是學自于大明。在大明時代,明朝的城墻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。
滿清,自己是造不出這樣的城墻的。怎么辦,只能偷藝。
別的不說,黃臺吉時期,投降過去的漢奸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這些大明王朝的漢奸走狗賣國賊,給滿清帶去了先進的技術。
而黃臺吉對這些漢臣極為重視,對他們也都是禮遇有加。這也使得,這些漢人滿清科技帶來了快速發(fā)展。
別的不說,滿清鑄造的大炮,就是源自于大明。歷史上,甚至于,滿清的大炮技術,已經(jīng)勝過大明王朝了。
好在這個時代,盡管黃臺吉和多爾袞絞盡腦汁,費盡心機將細作滲透到了大明。可是對于大明火器,他們依舊是一無所知。
兵仗局,乃是大明重中之重。也是錦衣衛(wèi)重點關注對象,因為朱興明知道,一旦火器秘方泄露,帶來的將是滅頂之災。
若是被敵人掌握了火器的制作方法,犧牲的,將是無數(shù)將士的性命。賭上的,是大明的國力。
好在兵仗局自己對于火器的研究都還不怎么純熟,滿清想要學會,更是難上加難。
火器學不會,己巳之變中黃臺吉擄走幾十萬漢人北上。卻帶來了大量的生產(chǎn)技術,其中,就包括建造城墻。
是以,滿清盛京的城墻極其堅固。孔祥鑫雖然帶著燧發(fā)槍,可是這種火器對于攻城效果并不明顯。
敵人居高臨下,想攻破城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除非等到紅夷大炮。
再堅固的城墻,在紅夷大炮開花彈的轟炸下,也會灰飛煙滅。一旦攻破城門,明軍就可以長驅(qū)直入。
只要攻進城內(nèi),燧發(fā)槍就能發(fā)揮出來巨大的優(yōu)勢。
可大炮最快也得三個月抵達,無奈之下,孔祥鑫只能率軍折返;氐竭|陽縣待命。
結果,就因為孔祥鑫的擅自出兵,這一下徹底惹毛了朱興明。這已經(jīng)不是戰(zhàn)場抗命這么簡單了,真要治罪下來,孔祥鑫是要人頭落地的。
孔祥鑫被五花大綁,押到了朱興明帳下。朱興明當即下令,推出去即刻斬首。
諸將一聽,無不大驚失色。于是紛紛跪地求情,有說大軍出征斬將不利,有說孔將軍戰(zhàn)功無數(shù),當該網(wǎng)開一面。
將士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,朱興明畢竟是惜才的。最終,死罪可免活罪難逃。
孔祥鑫被撤掉中軍主將的職務,發(fā)配到后方,掌管糧草輜重去了。
萬萬沒想到,就是朱興明無意中的這次貶黜,卻拯救了八萬明軍的糧草輜重。若不是孔祥鑫,八萬將士的糧草,將會毀于一旦。
孔祥鑫自知這次禍確實闖的大了些,被撤職也心甘情愿。于是,收拾起行囊,去后方報道去了。
拿得起放得下,就算是受了處分也能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