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官在大明朝是很囂張的存在,他們不怕死是有底氣的;实叟懒宋遥曳吹故锹涞脗死諫的好名聲,會被天下士子作為榜樣。
換做平常,朱興明也是不敢招惹這群言官的。他們有一百種方法,制造輿論對你口誅筆伐。
但是現(xiàn)在不同,當(dāng)此用人之際。尤其是黃臺吉的來犯,給了朱興明機(jī)會。
往年,一聽說是建奴來犯,整個朝堂都會炸了鍋。擔(dān)心者有之,恐懼者有之。
自天啟年間,努爾哈赤起兵之后大明就一直在被動挨打的局面。雖然略有小勝,總是敗多勝少。
有幾次,甚至被黃臺吉直接打到了關(guān)內(nèi)。甚至于,兵臨北京城下。
說到底,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。黃臺吉真的攻破了北京城,大家都得玩完。
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大概是黃臺吉在太子手下吃過幾次虧之后。大家對于這個年紀(jì)輕輕的小太子,便寄予了厚望。
如今建奴再次來犯,免不了還得太子爺出馬。太子手里,不是有一支虎狼之師的虎賁軍么。
雖然這虎賁軍只有區(qū)區(qū)三千人,可卻是大明的最強(qiáng)精銳所在。
朱興明也知道這個道理,既然大家都用著自己。這個時候,是沒法對自己治罪的。既然如此,那他對幾個言官們還客氣什么。不罵臭他們的祖宗十八代,已經(jīng)是很給面子了。
言官們大概也知道,此時的皇太子不好招惹。于是,眾人竟然也不敢再哭嚎了。
這就好比,言官們個個都仗著自己的身份咄咄逼人。朱興明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:我不是針對誰,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。
這個太子瘋了,現(xiàn)實(shí)告訴這些言官們,最好不要去招惹一個瘋子。
崇禎皇帝盡管很惱怒,也很想收拾一下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的兒子。可是,遼東那邊怕是少不了他。
“夠了!身為一個太子,成何體統(tǒng)。如今建奴扣關(guān),有誰能出戰(zhàn)!”
崇禎故意引開話題,也是不想兒子真的成為眾矢之的。畢竟,朱興明適才的一番言論,足以讓他萬劫不復(fù)。
建奴扣關(guān),誰能出戰(zhàn)。滿朝文武,無一個人敢站出來。原本,那些跳著腳躍躍欲試的言官們,登時成了啞巴。
朱興明沒說話,也沒有站出來。他在故意延遲這樣的尷尬,能看到這幫群臣們束手無策的樣子,朱興明是很開心的。
一個個平日里道貌岸然,口號喊得震天響。臣等誓死效忠大明,老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。事到臨頭了,都在裝死。
其實(shí),也不能說滿朝文武都是廢物。曾經(jīng),也有過那么幾個熱血的家伙?墒牵瑹嵫膸讉戰(zhàn)死的戰(zhàn)死,被殺的被殺。后來,大多數(shù)臣子都學(xué)會裝死了。
崇禎很失望,同時又很憤怒。滿朝文武,就沒有一個頂用的么。無奈之下,他只好看向了兒子。
盡管不太想承認(rèn),可這個時候,似乎只能也只有靠兒子了。
“父皇,兒臣愿領(lǐng)兵去遼東!苯K于,朱興明站了出來。
往常,多多少少會有那么幾個臣子站出來。說什么太子不宜冒險,或者太子威武之類的無關(guān)痛癢的廢話。
可朱興明在朝堂上暴走怒懟幾個言官之后,就沒有人敢站出來拍馬屁了。
崇禎“嗯”了一聲:“帶你的虎賁軍么!
朱興明點(diǎn)點(diǎn)頭:“正是兒臣城外的三千虎賁軍,可是父皇,兒臣沒有糧草軍餉!
虎賁軍是一支奇怪的軍隊(duì),是這個時代的異類。隸屬于太子統(tǒng)轄,卻沒有朝廷編制,軍餉糧草,就地自籌。
也就是說,朝廷的戶部也兵部,一文錢都不給你。至于怎么養(yǎng)兵,自己想辦法。
朱興明基本上是靠著西山玻璃廠還有錦衣衛(wèi)在京城弄點(diǎn)商稅,來養(yǎng)活這三千虎賁軍的。查抄范永斗的時候,倒是弄了一千萬兩銀子。
不過,這些錢一部分拿來開辟鹽道。一部分,朱興明不到關(guān)鍵時刻不想動這筆錢。
這次發(fā)兵遼東,朱興明不想在做冤大頭。想讓虎賁軍白白出力,怎么也得給點(diǎn)軍餉糧草之類的支持一下吧。
誰知,崇禎皇帝早已學(xué)聰明了,他竟一毛不拔:“朕容許你私自募練虎賁軍,已經(jīng)是格外開恩了。軍餉糧草,朕一文錢都沒有,你自己想辦法。之前,你們?nèi)ミ|東不是準(zhǔn)備的很充分么。”
崇禎皇帝有自己憤怒的理由,既然虎賁軍朝廷不管,朱興明只能自己想辦法了。
城外虎賁軍大營依山而建,據(jù)說那座叫云崗山的地方,山下已經(jīng)給挖空了。里面,虎賁軍儲存了大量的軍糧。
有人說,這些糧食夠虎賁軍打仗吃三年的,甚至也有人說,夠北京城的百姓吃好幾個月的。總之,人云亦云的很多說法。
北京城在安置流民的時候,糧食最缺的時候,崇禎皇帝問過兒子。能不能把你給虎賁軍準(zhǔn)備的軍糧,勻一些給百姓。朕可是聽說,你囤積了不少的糧食。
朱興明撒潑耍賴,死扛著說沒有。三大營的糧草都不能動,憑什么動他虎賁軍的。寧可動用皇莊的存糧,也不能動虎賁軍的軍糧。
朱興明據(jù)理力爭,說的崇禎皇帝無言以對。這次北上,朱興明想要軍餉糧草。崇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不給。
其實(shí)朱興明也沒抱什么希望,他不知過是隨口一問,不給拉倒:“好吧父皇,兒臣此次北上,免不了要與建奴一場惡戰(zhàn)。兒臣臨行之前,還是想勸父皇一句:言官皆可殺!”
這就過分了,朱興明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。這些言官們個個義憤填膺,他們剛要開口,可面對崇禎皇帝殺人的目光中,紛紛都選擇了閉嘴。
崇禎皇帝也終于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言官們確實(shí)是過分至極。兒子說的話,有時候未必就不對。
有時候自己的許多決策明明是對的,偏偏就是被這些言官們給鼓唇弄舌的無疾而終。
現(xiàn)在想想,崇禎是越想越生氣。言官們頓感不妙,當(dāng)一個皇帝不顧及名聲的時候,就是言官們要倒霉的時候了。
之前,皇帝們都怕背負(fù)一個昏君或者暴君的罵名,對言官們是盡量的忍讓。但到了朱興明這里不管用了,朱興明似乎恨極了言官。
邊關(guān)軍情耽誤不得,言官之事終究只是個小插曲。朱興明必須盡快集結(jié)軍隊(duì),再次的奔赴遼東戰(zhàn)場。
不弄死黃臺吉,不滅掉建奴,這些人終究會是大明的心頭之患。大明,必須滅掉他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