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禎皇帝不敢相信,自己的治下會有這樣的臣子。若是大明王朝多一些這樣的臣子,何愁不中興。
‘糧食、糧食,保護(hù)好糧食!@是李待問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句話。
他或許沒有什么大的本事,或許沒有什么聰明的方法。李待問能做的,只是用自己的切身行動,去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。從賑災(zāi)團(tuán)的每一個招募來的人員,到地方郡縣州府的各層官員。
人們終于被這個老人的人品徹底給折服,山西河南的百姓,一聽李待問的大名,無不豎起大拇指。
而李待問病故的消息傳來,整個山西河南兩地,哭聲一片。誰都知道,沒有這位李大人冒死以諫,從朝廷那邊搞來了二百萬兩的賑災(zāi)款,此時的山西河南兩地,怕早已哀鴻遍野了。
李待問救活的人,不計其數(shù)。
重要的,最重要的,他把山西河南兩地的災(zāi)民安置下來了。這使得這兩地的人口大省,不會出現(xiàn)流民作亂的情況。不然,再來一個李自成或者張獻(xiàn)忠之流振臂一呼,大明還真就一江春水了。
李待問的死,使得朝野震驚。崇禎皇帝為他輟朝三日以示哀悼,追封李待問為太子少傅,謚號文忠。
自始至終,朱興明都沒有說一句話。他在愧疚,當(dāng)初自己如此的捉弄李待問,這個遲暮老人,為大明燃盡了自己,照亮了他人。
這是個好人,是啊,他是個好人。朱興明心里想著,李待問是最值得自己尊敬的一個官員,如果、如果他以后再能遇到這樣的官員,一定重用之!一定!
李待問這樣的官員太少了,若是大明朝多幾個這樣的清官,則是民之幸。
奇怪的是,李待問死后,山西與河南兩地的地方官,吏政為之一清。許多地方父母官,開始重新審視起自己來。他們想知道,自己做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。
真如自己所想的,大撈特?fù),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。還是,和李待問一樣,受世人尊敬,萬世敬仰。
許多原本的昏官,也開始變得勤政起來。許多貪官,也收斂了許多。而太原府的刁庚之流,更是徹底升華了自己。刁庚家族本就是經(jīng)商氏族,他更是出資數(shù)萬兩銀子,在太原府建立起了一些惠民組織。比如,為窮人治病的安濟(jì)院,可以免費為看不起病的病人治病,這些,都是受到李待問的影響。
而崇禎,最終也為賑災(zāi)團(tuán)的那些人正名。將賑災(zāi)團(tuán)的人全部編入朝廷編制內(nèi)。靳飛英去了祁縣任縣令去了。而穆高德,則留在了永和縣做了一個七品縣令。
一切,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朱興明在北京城,將三大營整頓的像模像樣。至少,現(xiàn)在三大營的戰(zhàn)斗力,得到了質(zhì)的飛躍。
不夸張的說,如果此時黃臺極再打進(jìn)北京城。朱興明會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,此時的三大營戰(zhàn)斗力,已經(jīng)今非昔比。
只是,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,火器依舊稀缺。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,受于這個時代的限制,要想造出威力強(qiáng)大的火器,總還是困難重重的。
但這已經(jīng)不是最重要的了,即便是沒有強(qiáng)大的火器。朱興明堅信,依然能夠抵御住建奴的襲擊。
尤其是北京城的城墻,城墻重新進(jìn)行了加固。四城高大的城墻上,重新安置了一些新型武器;鹋跊]有,可以換成拋石車。
這些拋石車,一樣可以發(fā)送威力巨大的火藥。每面城墻,重新增添了八臺拋石車。此外,朱興明又去找崇禎,求他另外一件事。
乾清宮暖閣內(nèi),朱興明跪在地上看著崇禎皇帝:“父皇,兒臣還想求您辦一件事!
崇禎最近心情大好,至少這個不成器的兒子,愈發(fā)的成器起來。這小子,還真把個三大營整頓的像模像樣。而且,京城收取起商稅來了,國庫的困境多少緩和了一些。
至少,除了李自成和張獻(xiàn)忠的流民繼續(xù)作亂外,遼東邊境似乎也不太平。最近,據(jù)遼東洪承疇線報,黃臺極最近動作頻繁,似要有行動。
不過,好處也不是沒有。三大營整頓的不錯,吃空餉的事得到了一定的解決。此外,山西河南的災(zāi)情被控制,這些都是好消息。
而且,這一切都離不開朱興明的協(xié)助。沒有這小子,這些事還真有些難辦。
“好吧,你還有什么事要朕辦,盡管開口便是!
“兒臣,想請父皇下一道圣旨。”朱興明抬起頭。
“圣旨,下圣旨做什么!背绲澮汇叮蝗缓傻拇蛄科鹬炫d明來:“怎么,你不會是想讓朕在民間選秀,給你選個太子妃吧!
古人成親都是極早的,十幾歲成親是最正常不過的一件事。像是那個滿清的康熙,十二歲就成親了。而朱興明,今年也是十二歲快十三了。
雖然朱興明年紀(jì)太小,可現(xiàn)在若是給他選個太子妃的話,也不是不可以。
朱興明聞言差點沒暈倒,自己才多大,十幾歲的孩子,老爹就要給自己成親,他心里怎么想的。
“父皇,兒臣不是這個意思。兒臣是想說,請父皇下一道圣旨,禁民間燃放煙花爆竹!
崇禎一呆,他以為兒子又要自己實行什么新政,結(jié)果就是為了這個?不過,仔細(xì)一想倒也情有可原。畢竟,京城防火重要,禁止燃放煙花也情有可原。
京城非常注重火災(zāi)的防范,紫禁城內(nèi)就曾因燃放煙花而發(fā)生過多起火災(zāi)。
永樂十三年正月,成祖皇帝朱棣興致勃勃地在剛建成的午門城樓上觀賞大型煙花盛會,在他眼前的,是一種民間搭建起來的大型靠山燈。因為這山燈很高,離午門又很近,在放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陣風(fēng),導(dǎo)致這火燒到了午門城樓,燒死了很多人。
嘉靖四十年十一月,嘉靖皇帝在寢殿的貂皮帳幕中燃放煙花,開開心心地欣賞取樂,沒想到一個不小心,把帳幕引燃了,結(jié)果大火一發(fā)不可收拾,蔓延到最后,整座永壽宮都被燒毀了。
這種種教訓(xùn),足以引起重視了。只是,就為了這點事,朱興明專門來求自己,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。
“你為何要朕下旨百姓禁燃煙花,是為了防火么?”崇禎問。
誰知,朱興明搖了搖頭:“不、不是的父皇,兒臣是因為別的事。”
煙花,這些可都是黑火藥啊。若是用來打仗,豈不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