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為何對皇兒如此苛責,他可是你兒子啊!
沈詩詩弄不明白,朱興明為何如此心狠。
朱興明嘆了口氣:“他是我兒子,更是儲君太子!
為了大明天下,朱興明只能對太子嚴苛。
朱興明看到太子跪在宮外,初時不解,接過請罪書讀后,方知緣由。
“起來吧。”朱興明語氣平和,聽不出喜怒。
太子不敢起身:“兒臣有罪,求父皇責罰。”
朱興明嘆道:“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你能如此深刻反省,朕心甚慰!
太子抬頭,淚流滿面:“父皇,兒臣讓您失望了!
朱興明扶起太子:“失望是有的,但更多的是欣慰。為君者最難的是認清自己,你能在挫折中醒悟,這比建一百個港口都重要!
他攜太子走入宮內(nèi),命人奉茶:“其實,朕早知道李巖在考驗你。”
太子驚訝:“父皇如何得知?”
朱興明微笑:“李巖是何等人物?他若真認為海鹽宜于建港,必會親自上書,詳陳利弊,怎會通過你轉(zhuǎn)達?再者,以他對沿海情況的了解,怎會不知海鹽不宜建港?朕當時不點破,是想看看你如何應對!
太子羞愧難當:“可惜兒臣讓父皇和李伯伯都失望了!
“不,”朱興明搖頭,“這正是李巖高明之處。他知道你監(jiān)國以來,事事順利,未免心高氣傲,故而設此考驗,讓你受些挫折。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義。這次教訓,對你來說是好事!
太子恍然大悟:“原來如此...”
朱興明正色道:“壁兒,你要記住,為君者手握天下權,一言可興邦,一言也可喪邦。故每做決定,當時時自省:此心是為國,還是為私?此議是利民,還是利己?若能常保此心,則離明君不遠矣!
太子躬身受教:“兒臣謹記父皇教誨!
一個月后,太子禁足期滿,恢復監(jiān)國之職。經(jīng)歷此次教訓,他處事更加沉穩(wěn),不再輕下判斷,而是多方求證,集思廣益。
但他心中仍有一個結(jié):如何面對李巖?自己辜負了他的期望,還有何顏面與他通信?
就在他猶豫之際,李巖的信又到了。這次,太子幾乎是顫抖著拆開信件。
“太子殿下:
聞殿下深刻反省,得陛下寬恕,老夫欣慰不已。
殿下不必為前事愧疚。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老夫設此考驗,非為刁難,實為磨礪。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。經(jīng)此一事,殿下必有所成長。
殿下可知,為何老夫要出此難題?因見殿下監(jiān)國以來,政事順暢,贊譽日多,恐殿下心生驕矜,故以此事警醒。為君者最忌驕矜二字,驕則失眾,矜則不容。昔唐明皇前期勵精圖治,開創(chuàng)開元盛世;后期驕矜自滿,釀成安史之亂。前后判若兩人,皆因心性變化。
殿下天資聰穎,若能常保謙沖自牧之心,將來必為明君。
另,海鹽雖不宜建大港,但可設小碼頭,供漁船停泊和地方貿(mào)易。此事已得陛下允準,命地方官辦理。殿下可關注此事進展,學習地方政務處理之道。
江南春暖,西湖花開,望殿下保重。
李巖手書”
太子讀罷,熱淚盈眶。李巖非但沒有責怪他,反而如此用心良苦。他當即提筆回信,感謝李巖的教誨,并詳細記述了自己這一個月的反省和感悟。
從此,太子與李巖的書信往來更加密切,內(nèi)容也從政事探討,擴展到心性修養(yǎng)。太子在這些書信中逐漸成熟,而李巖的每一封信,都如明燈般指引著他前行的方向。
康正七年春,朱興明決定再次南巡,攜太子同行。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,就是讓太子實地考察海鹽縣,親身感受為何此地不宜建港。
龍舟沿京杭大運河南下,沿途經(jīng)山東、江蘇,進入浙江地界。太子站在船頭,看著兩岸日漸繁盛的景象,感慨萬千。
“還記得第一次南下嗎?”朱興明走到太子身邊問道。
太子點頭:“記得,那時兒臣還是個懵懂少年,見什么都覺新奇。”
朱興明笑道:“如今你已能獨當一面。這次到海鹽,你要仔細觀察,多問多想!
抵達杭州后,休息一日,朱興明便命浙江布政使安排,前往海鹽縣考察。
海鹽縣令早已接到通知,率眾在縣界迎接。見到皇帝和太子駕臨,激動得手足無措。
“不必多禮,朕此次是微服來訪,不必驚動地方!敝炫d明囑咐道。
在海鹽縣令陪同下,眾人來到海邊。但見海灣開闊,浪濤拍岸,遠處有點點漁船。
“這里就是擬建港口的選址?”太子問道。
縣令躬身回答:“回殿下,正是。去年朝廷準建小碼頭,供漁船使用,現(xiàn)已初具規(guī)模。”
太子仔細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海灣雖開闊,但岸邊水淺,遠處才有深水區(qū)。若要停泊大船,需大量疏浚,工程浩大。
“此處最大能停泊多大的船?”太子問。
“回殿下,目前最多能停泊二百料的漁船。再大的船,就有擱淺之虞。”縣令回答,“且灣內(nèi)多沙,水道易變,需時常疏浚。”
太子又問:“若遇大風大浪如何?”
縣令苦笑:“不瞞殿下,去年臺風,碼頭受損嚴重,重修花費不小。此處面向東海,無遮無擋,風浪直撲灣內(nèi),實非良港!
太子若有所思。他這才明白,為何父皇和李巖都反對在此建大港。實地所見,遠比紙上談兵來得真切。
當晚,太子與朱興明在海鹽縣衙住宿。縣令設宴接駕,但朱興明只要求簡單膳食。
飯后,父子二人在院中散步。
“今日觀感如何?”朱興明問道。
太子誠懇回答:“兒臣今日方知,為何海鹽不宜建大港。水淺沙多,風浪直撲,確非良港之選。兒臣當初只憑地圖和文字,就妄下判斷,實在可笑!
朱興明點頭:“你能明白就好。治國之道,重在實際。地圖上看,海鹽地處要沖;實際一看,方知不宜建港。這就是為何朕常要你多走多看的原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