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攏一批,分化一級,打擊一批。
這是抓權的經(jīng)典手段。
李晏清經(jīng)歷過這么多領導崗位的磨練,對此早就爛熟于胸。
首先是拉攏。
對一把手示好,取得他的支持,這是一種“向上管理”,此乃天線。
除此之外,還有地線。
所謂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想要地位穩(wěn)固,必須要取得廣大“群眾”支持。
江明遠上任國家發(fā)改委人事司司長,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行競爭上崗。
當然是在李晏清的授意下做的。
有了漢東省先前的試點,這一切都輕車熟路,很快鋪開。
拿出了一大批崗位,有三個司局級崗位,九個處長崗位,二十二個副處長崗位,讓很多中低層干部得到了提拔的機會。
國家發(fā)改委層級雖然高,但流動慢,這些年來也壓了不少干部,此次得到了晉升機會,都感恩戴德,干勁十足。
在體制內(nèi),沒有比這種方式更能調(diào)動干部的積極性了。
整個單位的凝聚力和戰(zhàn)斗力得到了顯著提升。
如此一頓操作下來,上上下下都對李晏清很服氣,他位置越來越穩(wěn)了。
李長河看著這一切,除了在腹誹,也沒有什么辦法。
畢竟人家占著常務副主任的位置,有著先天的優(yōu)勢。
官大一級壓死人啊。
就算領先一個身位,只要用好了,把手中的權力用足了,也有意想不到的效用。
除了拉攏,李晏清還要分化。
對于那些跟李晏清陽奉陰違、甚至公然作對的領導干部,要仔細甄別。
有的只是望風觀向,這樣的盡量拉攏,動之以情,曉之以勢,誘之以利。
有的是某些人的鐵桿馬仔,不管是非對錯,就是無腦搞,就要想辦法邊緣化。
這都是為了工作而必須采取的手段。
還有最后一個手段,那就是打擊。
不到萬不得已,李晏清不會用這個辦法。
“李晏清欺人太甚!”李長江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發(fā)怒,但卻毫無辦法。
形勢比人強,如今的他只能收斂動作,暫避鋒芒,降低姿態(tài),徐徐圖之……
同時把手里的權力握得更緊。
好在他所分管的領域還是他的一畝三分地,銅墻鐵壁一般,針插不進,水潑不進,他有絕對的控制權,任何人難以染指........
而且是能源局、價格司等權力很集中的部門。
“部長,現(xiàn)在處長、副處長們都在說李晏清的好話,說他一來就幫委里積壓的干部解決了職務,是個能跟著干事兒的好領導!”邵小軍道。
“哼,這些崗位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無非是拿著委里的家底兒折騰,邀買人心!羊毛出在羊身上,就這么些職務,早提拔了,以后就沒了!”李長江冷哼一聲。
“部長,現(xiàn)在司局長這一級,還是支持您的多,畢竟李晏清已經(jīng)出去那么久了,跟他們的聯(lián)系少,而且他們也不會被輕易收買!這是咱基本盤,只要穩(wěn)固住就不怕!”邵小軍道。
“你再跟他們加強聯(lián)系!務必及時掌握動態(tài)!李晏清經(jīng)過省里的歷練,政治斗爭的手段越發(fā)老練,但這些都不是關鍵!在發(fā)改委里,還是得拿業(yè)務說話!他原本就是從基層出來的泥腿子,本來就有短板,又到省里當老爺那么多年,估計早就忘光了!離了我,離了其他委領導,離了司局長,估計他什么都搞不出來!”李長江篤定地說。
........
對于梁江濤來說,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和委里的干部建立聯(lián)系,形成自己的關系網(wǎng)。
尤其是這一批競爭上崗提拔起來的年輕干部,都算是晏清部長的班底,得好好利用起來。
接下來的時間,梁江濤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。
陪著晏清部長,有批不完的件、開不完的會、見不完的人。
各個部委的領導、央企的一二把手,還有各省市的一二把手。
只要到京城來,都想到國家發(fā)改委拜訪。
以他們的身份地位,晏清部長不出面也不好。
一把手本來就不在家,如果常務副主任再不見他們,怎么不讓他們怪罪?
一般一天至少要會見一撥人,最多的一次一天會見了三波!
好在領導們都知道宴清部長“日理萬機”,一般不留下吃飯,要不然,就算會分身術,也應酬不下來。
沒有辦法,李晏清只能硬扛著。
這就是官身不自由啊!
梁江濤只能陪著,都沒有時間回家,跟林暮雪見面的時間也少了,惹得佳人一通埋怨。
但埋怨歸埋怨,林暮雪也是這種家庭出身,深知體制內(nèi)的無奈,內(nèi)心中是理解的,讓梁江濤很感動。
不過,這樣忙碌的生活也不是一無是處,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人。
這些各部委、各省市的領導和他們的秘書,梁江濤很快就熟悉了,以后辦事,只能說方便。
.......
蔣斌上任后,按照李晏清的指示,迅速帶領高新技術司有關處室制定了《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規(guī)劃》,拿到黨組會討論。
立刻引發(fā)了很多反對聲音。
其實,這并沒有李長江在背后推動,好多領導都不認可這個規(guī)劃,或者說這種戰(zhàn)略。
“華夏根本沒有必要發(fā)展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,韓國、日本這個產(chǎn)業(yè)已經(jīng)非常成熟了,甚至連我國的臺灣省,都有大量的芯片可以購買!價格非常低廉!這個時候自己造,投入太大,收效甚微,不劃算!”張主任道。
“不是不劃算,簡直是浪費!現(xiàn)在的經(jīng)濟形勢是全球化,以后還會越來越緊密,就是個地球村了!分工協(xié)作才是第一要義!誰基礎好、技術好,誰就生產(chǎn),其他國家購買就行,這是最經(jīng)濟也是最環(huán)保的做法。否則的話,那不都是惡性競爭了嗎?東北的大米好,甘肅的蘋果好,漢東的大棗好,其他省份從他們那里買就行了,難道都要紛紛種植?不劃算!”王主任道。
“現(xiàn)在亞洲經(jīng)濟的影響已經(jīng)基本消除,上半年又經(jīng)歷了新型疾病,各國都鉚足了勁兒要‘大干快上’,這個時候更應該突出自我優(yōu)勢,占得先機,而不是另起爐灶,這不只是浪費資源和資金的問題,關鍵還會浪費機會成本!浪費華夏發(fā)展的大好機遇!”李長江皺著眉頭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