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個由“猜忌”與“寒冷”構(gòu)成的迷宮世界,徹底地崩塌了!
“原來……是這樣……”
【猜忌之主】留下了他最后一句充滿了“醒悟”的遺言。
然后,他的存在,連同那些冰冷的“懷疑”,一起消失在了溫暖的金色光芒之中。
我們點亮了第十三座“礁石”。
寒露已過。
航海圖上,下一個光點亮了起來。
那,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。
“霜降”。
“霜降,氣肅而凝,露結(jié)為霜矣!
這是秋天的終結(jié),也是冬季的序曲。
那將是比“寒露”更加極致的“寒冷”。
眼前的景象,再一次變幻。
不再是“白露”的悲傷沼澤,也不是“秋分”的黑白法庭,更不是“寒露”的猜忌冰鏡。
我們來到了一片無邊無際的、寂靜的灰色平原。
天空是鉛灰色的,沒有太陽,沒有月亮,也沒有星星,只有一種永恒的、死寂的“黃昏”之感。大地也是灰色的,由一種細(xì)膩如塵的、不知名的物質(zhì)構(gòu)成。
空氣中沒有風(fēng),沒有聲音,甚至連我們自己的呼吸聲和心跳聲,都在這片空間里被無限地壓制、削弱,仿佛即將歸于虛無。
而最令人感到詭異的,是這片平原上的一切。
這里,聳立著無數(shù)的“雕塑”。
這些“雕塑”千姿百態(tài),栩栩如生。有手持?jǐn)鄤、怒目圓睜的將軍;有跪在地上、向上天祈禱的母親;有正在振翅高飛、卻凝固在半空的巨龍;有剛剛破土而出、還帶著晨露的嫩芽……
它們并非石刻,也非冰雕,而像是被某種無法理解的力量,在它們生命最鮮活、或者最劇烈的那一剎那,連同它們所有的情感、記憶與故事,一同抽離出來,凝固成了這永恒的、灰白色的“標(biāo)本”。
一層薄薄的、精致到近乎藝術(shù)品的白色晶霜,覆蓋在每一座“雕本”之上。
那,就是“霜”。
是生命之火徹底熄滅后,殘留下的最后余燼。是所有故事的最后一個句點。是萬物歸于沉寂的最終形態(tài)。
這里,就是“霜降”。
此地的“理”,陰冷而又絕對,如同銘刻在宇宙底層的鐵則,直接在我們的神魂中響起:
“萬物皆有其終,萬事皆有其末。絢爛必將歸于平淡,喧囂必將歸于沉寂。生命之意義,在于其終結(jié)的一刻。抗拒終結(jié),便是抗拒天道。此地,為【萬物終焉之陵】。”
這是一種比“悲傷”更深沉,比“審判”更霸道,比“猜忌”更無解的“理”。
因為它說的,是“事實”。
死亡,確實是所有生命的終點。
我們?nèi)苏驹谶@片巨大的、由無數(shù)“死亡瞬間”構(gòu)成的陵園之中,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。
青蘿的天狐妖力,在這里失去了所有的靈動與光彩。
老醫(yī)師的醫(yī)道,在這里更是顯得如此可笑。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“延續(xù)”生命,對抗“死亡”。
而此地卻用億萬個無可辯駁的“事實”告訴他,他的所有努力,都只是在拖延一個必然會到來的結(jié)局。
而我,所受到的沖擊,是最大、最根本的。
我的儒道,講求的是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,追求的是精神與秩序的永恒。我手中的春秋筆,記錄的是“因果”,承載的是“歷史”,書寫的是“傳承”。
而這里的“霜降之理”,卻在告訴我:
一切“德行”,終將被遺忘。一切“功業(yè)”,終將化為塵土。一切“言語”,終將消散于虛無。
歷史沒有意義,因為結(jié)局早已注定。
傳承沒有意義,因為無人能夠永存。
我感覺到,我手中的春秋筆,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冰冷。筆尖曾能劃破黑暗的金色光芒,此刻也變得如同風(fēng)中殘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