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5章
七十年代,社會結構和經濟條件與后世大相徑庭,社會階層的劃分也更為明顯,窮富相差特別大。
在這一時期,所謂的“最低等的人”通常指的是那些處于社會底層、生活條件最為艱苦的群體。他們的居住環(huán)境簡陋,很多人居住在擁擠的棚戶區(qū)或老舊的里弄中,房屋破舊,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,如干凈的水源、衛(wèi)生設施等。在冬季,由于缺乏有效的取暖措施,寒冷成為他們難以克服的難題。食物方面,他們往往只能滿足基本的溫飽,新鮮蔬菜和肉類是奢侈品,日常飲食以粗糧和簡單的咸菜為主。
在這個時代,由于國家整體經濟條件的限制,以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源分配方式,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往往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。他們的收入微薄,往往依靠體力勞動或從事一些非正式的、低技能的工作來維持生計,如在工廠做臨時工、在街道上擺攤賣小商品、或是受雇傭在農田中勞作。這些工作不僅辛苦,而且收入不穩(wěn)定,難以滿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而這些人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,也不是生活在鄉(xiāng)下,那些有田有地的人。說的是那些介于城市與農村中間的人,這么一群人生活在郊區(qū)。
他們沒有城里人該有的工作,沒有農村人該有的地畝。他們只能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,艱難的活著。
滬市郊區(qū),這里有著很具有特色的里弄,而李昂和白雨回城以后就住在這片里弄里。
對于這里的貧困家庭來說,往往伴隨著一份沉重的寂靜。當清晨來臨,城里,鄉(xiāng)下的人們忙碌于準備早餐、送孩子上學時,他們卻在為生計的下一餐而焦慮。家中的主婦或許正在清點著家中所剩無幾的米糧,盤算著如何讓這僅有的食物撐過一天,甚至更久。男人,本應是家中的頂梁柱,卻因找不到工作而只能整天無所事事,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迷茫和對人生的絕望。里弄的狹窄巷道,對于他們而言,不僅是居住的場所,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牢籠,束縛著他們的生活和希望。
孩子們,本應是無憂無慮的年紀,卻早早地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。在這狹小的空間里,一塊廢棄的木板、一根跳繩,甚至是一群螞蟻的搬運,都能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。
在這里住的人全部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,李昂的父母是雙職工,是這片里弄里,被人羨慕的對象。
但是因為李昂和白雨做的事,已經傳的里弄大街小巷全都知道了。即便他們家是雙職工,家境富裕,但也沒有人跟他們來往了。
李昂更是因為這件事,回城了也找不到工作,沒有任何人敢雇傭他。即便是放開了,那些小企業(yè),哪怕是一個小餐館,也沒人會用他。
白雨更甚,作為女人。在那個時代給男人下藥,做到兩個人都廢了。這樣一個不知廉恥,敗壞門楣的女人誰還敢要?就是白雨的娘家人也是和她斷絕了關系。要不是白雨懷了李昂的孩子,要不是李昂已經廢了,李昂也不會要她。
即便是這樣,李家人并沒有給他們好臉色。李昂雖然是李家唯一的高中生,但這樣丟臉的兒子,他們肯本不想要。他們還有兩個兒子呢,這廢了一個不打緊的。
所以李昂和白雨回到滬市,只得到了一間破舊的雜物房,房子破的到處裂縫,小的兩個人躺在木板上,就覺得擁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