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現(xiàn)在……恩師和師母所要做的,不就是在造蒸汽機車嗎?沒有人知道財政部有沒有用,沒有人知道……改變了六部的格局,會引發(fā)什么后果。可是恩師認為這是對的,他希望去做。君子們自然會不屑于顧,現(xiàn)在能用之人,或者能為之搖旗吶喊之人,除了許敬宗這般的人,還有誰呢?”
李秀榮大抵明白了,嘆了口氣:“看來,非要用許敬宗不可了!
“要用!蔽浍崝蒯斀罔F,而后卻又道:“但是也要防備,因為這樣的人,今日可以因為師母得勢,而攀附師母,他日有人得勢,這樣的人就會攀附他人。因而最好的辦法,是提拔他,令他得到獎賞,同時,狠狠的敲打他的兒子許昂,許昂犯了罪,就依法治罪,狠狠懲戒,如此敲打,他便又喜又憂,又敬又畏了。”
李秀榮越發(fā)覺得,這駕馭百姓,實在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,可這武珝卻好似是無師自通。
不過好在武珝總是能講道理說的很透,倒是讓她能夠輕易的上手,李秀榮心里想,我雖愚笨一些,卻也要統(tǒng)統(tǒng)學會,如若不然,在政事堂里,只怕要引人笑話了。
“這些日子,你不必干別的!崩钚銟s道:“只做一件事,便是將這滿朝文武的底細摸清楚,什么人是君子,什么是小人,什么人可以屈服,什么人要疏遠,都要讓我心里有個數(shù)!
“喏!
“再選拔一些人,在鸞閣里做書吏,協(xié)助你行事吧,你需要多少人?”
“只怕不下百人,除此之外,財政部也需大量的人員。”
李秀榮道:“從朝中選官。”
“我看還是從大學堂出身的進士中選出官吏,會比較穩(wěn)妥,他們無所謂忠奸,卻都肯盡心為師母效命!
“過幾日,擬一個名冊我,我來挑選。”李秀榮道:“有不明白的地方,問問你的恩師!
“是!
李秀榮不禁一笑:“想不到……我們兩個女子,在此議天下的事!
武珝道:“宰相也未必比得過女子!
………………
李世民收到了一封來自房玄齡的奏疏。
房玄齡請奏,成立財政部,征辟已經(jīng)致士的魏征為尚書。
看著這份奏疏,李世民不禁感慨:“鸞閣已經(jīng)水到渠成了,真令朕意外,這才幾日,秀榮已經(jīng)得心應手。朕的房卿,竟已做出了妥協(xié)。”
張千在旁道:“或許是殿下的身份,令他忌憚吧!
李世民搖頭:“能令房卿忌憚的,只會是秀榮的能力!
他說著,舉起另一本奏疏:“朕終于明白秀榮身邊的這位高人是誰了。”
張千道:“可是朔方郡王殿下?”
李世民搖頭:“錯了,是一個叫武珝的人!
“武珝……莫不是陳家那個長史。只是陛下何以斷定呢?”
李世民似乎回憶著武珝這個人,當初見的時候,是個少女,可哪里想到,此女竟是如此手段高明。
“因為秀榮也上了奏疏,奏請武珝為鸞閣的舍人,舍人即宰相呀,當然,舍人的品級并不高,卻是可以參預軍機,這是多少人垂涎的高位啊,秀榮是個穩(wěn)重的人,若無特殊的才能,決不會推薦這樣的人,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……這一次武珝立下了汗馬功勞,秀榮要在朝中立足,也離不開此女!
張千心里不禁唏噓,就這么一個小女子……就她……
李世民道:“朕當初見她的時候,也察覺到此女聰明伶俐,甚至愛惜她的才學,想要讓她入宮,只是……她寧愿留在陳正泰身邊,現(xiàn)在看來,此人的本領,比朕想象中還要厲害,不可小看,不可小看。這陳正泰,倒是獨具慧眼,倒是比朕還有眼光!
李世民說著,站了起來:“下旨吧,遷朔方郡王長史為鸞閣舍人,協(xié)助遂安公主吧。”
“陛下,這是不是有些過頭了!
“你若是有這個本事,朕也不拘一格!崩钍烂竦伤谎。
張千:“……”
李世民隨即道:“不過眼下,還有一事,秀榮剛剛上任,便堅持要建財政部,改革稅制,這稅制,千頭萬緒,是多少個朝代遺留下來的問題啊,哪里有這么輕易的解決,就算此次三省做出了退讓,倘若財政部到時流于表面,反而要讓人取笑了。”
李世民嘆了口氣:“再看看吧,看看秀榮會怎樣做。若是真能做好,朕就可以徹底的放心了,自此之后,可以高枕無憂!
………………
第三章送到,今天身體有點不舒服,嗯,一萬五依舊送到。
李秀榮開始出現(xiàn)在政事堂。
一群宰相們憑空的發(fā)現(xiàn)這里多了一個女人,自是覺得很不自在的。
只是此時,他們也是無可奈何,只能硬著頭皮適應了。
好在事情比他們預料的要好了許多。
此前,李秀榮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咄咄逼人,讓人覺得無所適從,甚至許多人心里是反感的!可漸漸的,大家卻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李秀榮似乎并不愿多管閑事。
她只關心財政部。
只要和財政部無關的事,她一向緘默不言。
于是乎……大家也就放心了一些。
無論如何,事情沒有想象中的糟糕,大家原以為這位公主殿下,會干涉一切朝中的事。
而至于財政之事,顯然是想守也守不住了。
如今這般,這等于是大家達成了一個默契,財政部的事,鸞閣處置,而其他六部之事,鸞閣絕不插手。
當然,這一切的前提是,宰相們不去觸碰財政部的事務!
因為一旦觸碰,大家都心知肚明,以這位公主殿下此前的表現(xiàn),定要掀起血雨腥風。
既然對抗無用,不如大家各自守著自己的底線,盡力不去干預對方的事務。
魏征已經(jīng)上任了,這財政部也算是正式成立!不過大唐的財政之事,關系極為復雜,復雜到連朝廷自己都不知道……天下有多少種稅賦。
這倒不是這些宰相們無能,其實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。
隋唐之前,天下大亂,兵強馬壯者為王,他們是根本沒有一套真正的財政制度的,今日要用兵,找個理由加一點稅賦,明日換了新的主人,又新增一種稅賦。
而大隋沿襲了北周、北魏的體制雖然想要嘗試梳理,可實際上,等到隋煬帝登基,這個改革其實就已名存實亡了。
原因很簡單,隋煬帝好大喜功,一旦梳理多如牛毛的稅賦,那么錢從何處來?
要修運河,要對高句麗用兵,甚至……為了開創(chuàng)這千秋偉業(yè),在這多如牛毛的稅賦之上,又新增了不知多少稅種。
等到大唐沿襲了隋制之后,積重難返。
大家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可怕的問題,就是整個大唐人人都可以征稅。
譬如戶部可以征糧,而兵部也可以類似于府兵的形式,征集大量的徭役,工部也是如此。
而到了下頭各道各州、各縣,居然都有數(shù)目繁多的稅收手段。
論起稅收,大唐堪稱是無敵一般的存在,疊加了數(shù)百年來的各種稅收buff。
而這些稅賦,有的根本不合理,而且雜亂繁多,有的已經(jīng)名存實亡,只存在于律令之中。有的你壓根不知道這玩意是從哪里來的,既無出處,也完全沒有道理,可人家就是白紙黑字寫在那里。
再加上稅收的手段,又是多種多樣,有的是徭役,有的是糧,有的是實物,有的是錢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