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李世民微笑道:“那么房公對(duì)此事如何看待呢?鄧氏之罪,房公是有所耳聞的吧!
“鄧文生可謂是罪大惡極!狈啃g先下評(píng)斷:“其罪當(dāng)誅,只是……”
李世民瞇著眼,打斷了房玄齡的話,道:“只是他的族人無罪嗎?那朕來問你,那鄧文生巧言令色,蠱惑李泰,勾結(jié)官府,殘害百姓,犯下這些罪孽,最終為的是誰人?”
“又是誰從中牟取了好處,得以錦衣玉食?”
房玄齡一時(shí)語塞,他當(dāng)然清楚,有了好處,同享的就是鄧氏的那些親族。
不過話雖如此……
房玄齡卻道:“只是陛下……”
李世民擺擺手,看了一眼房玄齡,又看看杜如晦:“朕與兩位卿家相得,所以才說一些掏心窩的話。禍不及家人,這道理,朕豈有不知呢?那鄧文生的親族之中,難道人人都有罪?朕看……也不盡然。”
李世民說到這里,語氣緩和下來:“因而有的人說這是濫殺無辜,這也沒有錯(cuò)。濫殺無辜四字,朕認(rèn)了。若是將來真要記了史筆里,將朕比作是隋煬帝,是商紂王。朕也認(rèn)!”
房玄齡和杜如晦心里一驚,不對(duì)呀,陛下平日不是這般的啊。
二人便都不做聲了,都知道這里頭必還有后話。
只見李世民隨即怒不可遏地繼續(xù)道:“可是鄧氏非要族滅不可,這與他的親族是否有罪沒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你們可知道他們是如何的魚肉百姓?為了保自己家的田地,害死了不少無辜的百姓?他鄧文生的親族便是親族,那高郵縣的小民,他們就沒有父母妻兒的嗎?他們就沒有親族的嗎?他鄧文生知道什么叫痛,小民們就不知何為痛嗎?朕此去高郵,所見所聞,俱都觸目驚心。朕親見道旁的枯骨,也親見那浮在水洼里的女嬰尸骸,為了給他們修河堤,老婦沒了自己的兒子,卻不得不被差役逼迫著上了河堤,一個(gè)老婦,家里還有新婦,新婦懷有身孕,他的丈夫和兒子們盡都死了!
“朕之所見,其實(shí)也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。為何別人可以痛失家人,為何他們?cè)谶@世上茍延殘喘,如豬狗一般的活著,吃糠咽菜,承擔(dān)稅賦,負(fù)擔(dān)徭役,他們受這鄧氏的欺凌,卻無人為他們聲張,只能含淚忍受,他們?nèi)宜澜^了,朝中百官也無人為他們上書。”
“這是千千萬萬人的血淚啊,可是這朝中百官可有說什么嗎?迄今為止,朕沒有聽說過有人上言此事。這天下只有一個(gè)鄧氏殘害百姓的事嗎?朕登極四年,這四年來,天下數(shù)百州,為何沒有人奏報(bào)這些事?他們的家人死絕了,有人為他伸冤嗎?”
“所以……”李世民死死地看著房玄齡,一臉威嚴(yán)地繼續(xù)道:“朕不在乎濫殺無辜,亂世當(dāng)用重典,若是清平世道,固然不該禍及無辜,不能隨意的濫殺,可鄧氏這樣的家族害民如此,不殺,如何平民憤?不殺他們,朕就是他們的幫兇。朕要讓人知道,鄧氏就是榜樣,他們可以害民,可以破家。朕照舊可以破他們的家,誅他們的族,他們橫行霸道,可以惠及家人。朕就將他們統(tǒng)統(tǒng)誅盡!
說到此處,李世民深深的看了房玄齡一眼:“朕乃天下萬民的君父。而非幾家?guī)仔罩。若是這個(gè)道理都不明白,朕憑什么君天下呢?”
房玄齡和杜如晦頓時(shí)聽得膽寒,他們很清楚,陛下的這番話意味著什么。
只是此時(shí)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詞窮了,此時(shí)還能說什么呢?陛下去了揚(yáng)州,那里的事,陛下是親眼所見,他們就算想要反駁,又拿什么反駁?
房玄齡便嘆了口氣道:“陛下愛民之心,臣能感同身受,只是……此事的后果……”
“做任何事,都會(huì)有后果!崩钍烂耧@得很平靜,他的眼底,仿佛是汪洋大海一般,顯得深不可測(cè),他隨即道:“可朕乃天子,這大唐的基業(yè)固然還不穩(wěn),可朕既已君天下,為天下萬民父母,若只是色厲膽薄,好謀無斷,干大事而惜身,那么這天子,不做也罷。”
“這天底下,有多少的天子,不多朕這一個(gè),也不少朕這一個(gè),朕回來的路上也曾動(dòng)搖過,可只是腦海里一浮現(xiàn)那死嬰,想著那可憐的老婦,便再無動(dòng)搖了。這樣的百姓,這樣的萬民,天下觸目驚心到這樣的地步,朕還能在這太極宮中,稱孤道寡,聽這百官稱頌朕如何的圣明,還能放縱鄧氏這樣的人,殘害百姓,膽大妄為,卻對(duì)此不聞不問,只求鄧文生這樣的人,一面如饕餮一般的貪婪無度的蠶食百姓的血肉,一面受他們的追捧,做那所謂的圣君嗎?”
說罷,李世民站了起來,他目光幽幽地盯著殿中的燭火,那燭火在搖曳著,映射在他的眼底,良久,他才慢悠悠的說了一句話:“從今日起,圣君已死!”
“臣……明白了!狈啃g內(nèi)心復(fù)雜。
杜如晦在旁,也是一臉動(dòng)搖之色。
李世民突然抬頭看了他們一眼,道:“朕想問你們,你們依舊還要做賢臣嗎?”
房玄齡和杜如晦對(duì)視一眼。
這問話,顯然是直接向房玄齡和杜如晦攤牌。
有圣君才會(huì)有賢臣。
有暴君才會(huì)有奸臣。
這是歷朝歷代以來的準(zhǔn)則。
現(xiàn)在李世民口稱圣君已死,這便意味著,未來的大唐可能要改弦更張,可能采取的,是和從前完全不一樣的國策。
而這國策,極有可能引發(fā)激烈的反彈和滿朝的抨擊。既然人們將李世民比作了隋煬帝,那么跟從李世民的兩個(gè)宰相,該何去何從呢?
要嘛他們依舊做他們的賢臣,站在百官的立場(chǎng),一起對(duì)李世民發(fā)起攻訐。
要嘛他們依舊為李世民效命,只是……到時(shí)候,他們可能在天下人的眼里,則成了順從暴君的奸賊了。
何去何從,李世民讓他們自己選。
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站了起來,他們心里清楚,他們站在了十字路口,此時(shí)……他們竟開始猶豫起來。
良久……
房玄齡突然垂淚道:“陛下,臣……臣沒見過高郵縣的慘景,臣本為隋臣,生于官宦之家,只是陛下起兵,臣便不惜此身,追隨陛下,陛下為將時(shí),臣為幕僚,代之以出謀劃策;陛下為秦王時(shí),臣入王府,典管書記,代陛下選拔人才。這十?dāng)?shù)年來,陛下將一切都托付臣,對(duì)臣信賴有加,從不相疑。至陛下登基,以臣為相,臣不敢說精誠奉國,卻一向知道,陛下雖為臣主,卻也是臣的至親密友,君臣相得這些年,陛下做出何種選擇,臣不是赴湯蹈火,鼎力相隨?今日陛下問臣,臣只能一句回答:既追隨陛下,臣隨陛下,從未有過異心,陛下為將軍,臣入幕府;陛下為天子,臣為相。陛下要寬容以待天下,臣自是影從。而今,陛下要鞭撻天下,懲強(qiáng)扶弱,以治不臣,臣豈有退卻的道理?至多不過是身死,不過是留一個(gè)千秋罵名而已。大丈夫生于世間,能投一明主,彼此相得,縱萬死亦無憾也!
李世民聽罷,不禁動(dòng)容,而臉色則是輕松了許多,他不禁又眼睛模糊了。
上前摸了摸房玄齡消瘦的肩:“玄齡啊玄齡,你是朕的腹心啊,哎……”他嘆了口氣,一切感動(dòng)的話似是在不言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