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感慨道:“不想李伯伯與江湖中人也有交情!
李巖正色道:“江湖與市井,看似與廟堂無關,實則息息相關。漕幫掌控運河漕運,關系到京城糧食供應;鹽幫把持鹽業(yè),影響朝廷鹽稅。治理天下,不可不知江湖!
太子躬身一禮:“侄兒受教了。”
回到李巖住處,已是傍晚。
朱興明正在院中與紅娘子對弈,見二人回來,笑問:“今日收獲如何?”
太子興奮地說:“父親,今日見識頗多!李伯伯教會我許多書本上沒有的道理!
紅娘子笑道:“先吃飯吧,壁兒想必餓了。”
晚膳后,李巖請朱興明到書房密談。
書房內陳設簡樸,唯有四壁圖書,顯示出主人的學識淵博。二人相對而坐,李巖親手沏了一壺龍井。
“朱兄,賢侄確是人中龍鳳,見識胸襟,遠勝同齡人!崩顜r開門見山地說。
朱興明喜形于色:“李兄真的這么認為?”
李巖點頭:“不過...”他沉吟片刻,“賢侄心地純良,這是優(yōu)點,也可能成為弱點。為君者,過仁則懦,過剛則折,須剛柔并濟,恩威并施!
朱興明嘆道:“李兄所言極是。這也是我擔心之處!
李巖為朱興明斟茶,緩緩道:“我觀賢侄,有三長兩短。長處是:一、聰慧好學,能舉一反三;二、體恤民情,有仁愛之心;三、胸襟開闊,能納諫言!
“那短處呢?”朱興明急切地問。
“短處是:一、閱歷尚淺,易被表象迷惑;二、性情稍急,需磨練耐性。”李巖直言不諱。
朱興明點頭:“李兄所言不錯,正因如此,我才讓他拜孟樊超為師,學習武藝,了解江湖,體察民情。”
李巖笑道:“孟師父確是良師。不過,朱兄既來杭州,何不讓賢侄在我這里小住一段時間?我雖不才,愿將平生所學,傾囊相授!
朱興明大喜:“若能得李兄指點,是壁兒的福分!只是...朝中不可久無主...”
李巖理解地點頭:“半月即可。半月時間,我可將經(jīng)世致用之學,略傳一二。”
朱興明起身,向李巖深深一揖:“如此,多謝李兄了!”
次日,朱興明啟程返京。朝中政務繁忙,他不能久離。
臨行前,他叮囑太子:“壁兒,好生跟隨李伯伯學習,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。孟師父和劉公公留下陪你,一月后我派人來接你!
太子跪拜:“父親放心,孩兒定當用心學習,不負父親期望。”
朱興明又對孟樊超和劉來福說:“好生照看太子,若有差池,唯你們是問!
二人躬身領命:“遵旨!”
朱興明走后,太子正式開始了在李巖門下的學習。
李巖的教學方法與宮廷師傅大不相同。他不要求太子死記硬背,而是通過具體事例,講解治國之道。
一日,二人登臨西湖邊的吳山,俯瞰杭州城。但見屋宇連綿,街巷縱橫,運河如帶,舟船如織。
李巖問道:“壁兒,你看這杭州城,可知其布局有何玄機?”
太子仔細觀察,答道:“街道縱橫交錯,似有規(guī)律!
李巖點頭:“杭州城乃前朝規(guī)劃設計,街道如棋盤,坊市分明。城中開鑿運河,既利交通,又便防火。官府、市集、民居分區(qū)而設,井然有序。”
他接著說:“治國如建城,需有規(guī)劃,有布局。何地為中樞,何處設屏障,哪些宜疏,哪些宜堵,都要通盤考慮!
又一日,李巖帶太子參觀杭州的絲綢工坊。但見織工們手腳并用,在織機前忙碌,一匹匹精美的絲綢從他們手中誕生。
“你看這些織工,一日工作幾個時辰,能織多少絲綢?”李巖問。
太子觀察良久,答道:“約六個時辰,一日可織半匹。”
“那他們一日工錢多少?”
“聽工頭說,一日三十文。”
李巖點頭:“一匹上等杭綢市價十兩銀子,可織工辛苦兩日,只得六十文。你算算,這其中的利潤被誰賺取了?”
太子計算片刻,驚訝道:“工錢不足百分之一!”
李巖嘆道:“所以治國之道,需平衡各方利益。若工農(nóng)太過辛苦而所得甚少,必生怨氣;若商賈無利可圖,則貨物不通。如何定稅賦,調物價,均貧富,是為政者須深思之事!
太子沉思良久,忽然問道:“李伯伯,既然工錢如此微薄,為何朝廷不立法提高工錢?”
李巖欣慰地笑了:“問得好!但立法易,執(zhí)行難。若強行提高工錢,坊主可能減少雇工,或抬高綢價,最終受害的還是織工。故而朝廷宜循序漸進,既要保護工匠,也不可過分干預市場!
這樣的實地教學,日日不同。有時李巖帶太子走訪農(nóng)家,了解稼穡艱辛;有時參觀船廠,明白航運之重;有時甚至微服進入賭場妓院,見識社會陰暗面。
每晚回到住處,太子都會認真記錄當日所學所思。短短半月,他的筆記已積了厚厚一本。
半月后的一日傍晚,李巖和紅娘子設宴為太子餞行。次日,他就要啟程回京了。
席間,李巖取出一個錦盒,鄭重地交給太子:“賢侄,這里面是我畢生所學整理的《治國十論》,還有一封給你的親筆信;鼐┖笤倏!
太子恭敬接過:“多謝李伯伯厚賜!
紅娘子也贈太子一柄短劍:“這是我年輕時所用之劍,名‘秋水’,雖非神兵利器,但也陪我度過不少艱難時刻。今贈予你,望你見劍如見人,牢記這半月所學!
太子接過短劍,只見劍身如一泓秋水,寒氣逼人,果然是好劍。
孟樊超在旁看見,眼中閃過驚訝之色。他認得這柄“秋水劍”,是當年紅娘子威震江湖的兵器,想不到她竟贈予太子。
太子在燈下打開李巖的信。信中寫道:
“賢侄如晤:
為君者,當明辨是非,知人善任。親賢臣,遠小人,廣開言路,體察民情。切記: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民心所向,即天命所歸。
你性情剛直,此是優(yōu)點,也需知柔能克剛。遇事當三思而后行,權衡利弊,不可操之過急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