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宴設(shè)在庭院中的小亭內(nèi),幾樣精致的杭幫菜,一壺紹興老酒,眾人把酒言歡,其樂融融。
酒過三巡,李巖看著太子,問道:“賢侄平日讀些什么書?”
太子恭敬回答:“回李伯伯,四書五經(jīng)皆有涉獵,近來在讀《資治通鑒》!
“哦?”李巖頗感興趣,“讀到何處了?”
“剛讀完漢紀(jì),正在讀魏紀(jì)!
“可知曹操為何能成大事?”李巖問道。
太子略一思索,答道:“曹操善用人,明賞罰,有決斷,能抓住時機(jī)。但侄兒以為,他雖為能臣,實為漢賊,不足為法!
李巖挑眉:“那依賢侄之見,該如何評價曹操?”
太子從容不迫:“治國之才,用人之明,曹操確有過人之處。但為人臣而不忠,縱有千般才能,也難逃后世詬病。侄兒以為,治國首重德字,無德之人,縱有通天之能,亦不可取!
李巖點頭微笑,又問:“若你為商賈,遇北方旱災(zāi),糧價飛漲,當(dāng)如何處置?”
太子想了想說:“若為商賈,自當(dāng)囤積居奇,牟取暴利。但若為...為百姓計,當(dāng)開倉平糶,穩(wěn)定糧價,助朝廷賑災(zāi)!
“哦?為何如此?”李巖追問。
“因為...”太子看了一眼朱興明,得到鼓勵的眼神后,繼續(xù)說道:“商賈雖求利,亦當(dāng)有社會責(zé)任。糧價飛漲,百姓挨餓,易生民變。一旦天下動蕩,商路斷絕,再多的財富也是徒然。況且,助朝廷渡過難關(guān),日后自有回報!
李巖撫掌大笑:“好!好一個‘社會責(zé)任’!朱兄,賢侄見識不凡。
朱興明臉上難掩得意之色,舉杯道:“李兄過獎了。這孩子還需多多磨練!
紅娘子也笑道:“我看壁兒年紀(jì)雖小,但胸懷天下,是塊好材料。”
李巖沉吟片刻,正色道:“朱兄,我有一言,不知當(dāng)講不當(dāng)講!
朱興明放下酒杯:“李兄但說無妨!
李巖看著太子,緩緩說道:“賢侄天資聰穎,見識不凡,但久居深宅大院,不知民間疾苦。治國之道,書本上只能學(xué)得一半,另一半需從民間來。”
朱興明點頭:“李兄所言極是。這也是我常帶他外出游歷的原因!
李巖笑道:“既如此,明日讓壁兒隨我去市集走走如何?杭州乃東南第一繁華之地,市井百態(tài),盡在其中。”
朱興明大喜:“有勞李兄了!”
次日清晨,太子早早起床,在院中練習(xí)孟樊超所教的劍法。
一套劍法練完,身后傳來掌聲;仡^一看,李巖不知何時已站在廊下。
“賢侄好劍法!”李巖贊道,“可是孟師父所授?”
太子收劍行禮:“李伯伯早。正是孟師父所教。”
李巖走近,從太子手中接過劍,輕輕一揮:“孟樊超的劍法,凌厲剛猛,是沙場搏殺的功夫。但江湖險惡,有時需以柔克剛!
說著,李巖手腕輕轉(zhuǎn),劍尖劃出一個個圓圈,看似緩慢,卻隱含無數(shù)變化。
“這是武當(dāng)?shù)奶珮O劍,講究以靜制動,后發(fā)制人!崩顜r收劍笑道,“武功如治國,剛猛有余而柔韌不足,易折也!
太子若有所思:“多謝李伯伯指點!
早飯后,李巖果然帶著太子前往杭州市集。孟樊超扮作護(hù)衛(wèi),遠(yuǎn)遠(yuǎn)跟隨。
杭州的市集比濟(jì)南更加繁華。店鋪林立,貨物琳瑯滿目,絲綢、茶葉、瓷器、漆器...各式商品應(yīng)有盡有。叫賣聲、討價還價聲、車馬聲不絕于耳。
李巖帶著太子穿行在人群中,不時指點講解。
“你看這杭綢,質(zhì)地輕柔,色澤艷麗,是杭州三大特產(chǎn)之一,遠(yuǎn)銷海外。朝廷在杭州設(shè)織造府,專供宮廷之用,但也允許民間經(jīng)營,故杭州絲織業(yè)如此繁榮。”
太子好奇地問:“李伯伯,為何同樣的絲綢,價格相差如此之大?”
李巖笑道:“問得好。這其中有原料優(yōu)劣、工藝精粗、品牌名聲等諸多因素。就如治國,表面看都是官吏,能力品德卻有天壤之別。”
二人走到一個茶莊前,李巖又道:“杭州龍井,天下聞名。但你可知道,茶農(nóng)辛苦一年,所得不過茶價的十分之一?大部分利潤都被茶商賺取。”
太子皺眉:“這未免太不公平。”
李巖點頭:“所以朝廷設(shè)立茶馬司,平抑茶價,既讓茶農(nóng)得利,也不使茶商虧本,更保障百姓能喝得起茶。治國之道,就在平衡各方利益!
正說著,前方一陣騷動。只見一群人圍著一個攤位,吵吵嚷嚷。
走近一看,原來是一個賣米的攤位前,幾個壯漢正在驅(qū)趕買米的百姓。米攤主人是個老者,愁眉苦臉地站在一旁。
“怎么回事?”李巖上前問道。
一個百姓憤憤地說:“這些人是漕幫的,要收‘地頭錢’,老張交不起,他們就不讓人買米!”
太子怒道:“光天化日,豈有此理!”
李巖按住沖動的太子,上前對那幾個壯漢說:“諸位,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,何必為難一個老人家?”
為首的壯漢瞪了李巖一眼:“老頭,少管閑事!這一帶歸我們漕幫管,不交錢就別想做生意!”
孟樊超正要上前,李巖使了個眼色制止他,轉(zhuǎn)而笑道:“原來是漕幫的好漢。不知貴幫主丁三爺可好?去年西湖樓外樓一別,甚是掛念。”
那壯漢一愣,語氣頓時客氣了許多:“老先生認(rèn)識我們幫主?”
李巖從懷中取出一塊玉佩:“麻煩將這個交給丁幫主,就說故人李巖問好!
壯漢接過玉佩,見質(zhì)地不凡,心知眼前這人來歷不簡單,連忙躬身道:“小的有眼不識泰山,得罪之處還請海涵。我們這就走,這就走...”
漕幫的人走后,米攤老者和圍觀的百姓連連道謝。
離開米攤,太子好奇地問:“李伯伯,那玉佩是何物?為何漕幫的人見了如此恭敬?”
李巖笑道:“當(dāng)年漕幫內(nèi)亂,我恰巧救了丁幫主一命,他贈我玉佩,說見佩如見人,漕幫上下必以禮相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