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小北出了院子,騎上自行車離開。
路過王家富與胡景同兩家時停了一下,掃描了一下沒什么異常就繼續(xù)往前走。
他并沒直接回家,而是轉(zhuǎn)道來到四道灣胡同。
到了地方,王小北直接推門進去。
只見屋內(nèi)燈火通明,莫琦正糊著紙盒。
王小北走進堂屋,望著她忙碌的樣子,不禁搖頭苦笑:“這大過年的,你還在弄這些?真是服了你!”
莫琦看到王小北,連忙放下手上的紙盒,紅著臉說:“這大晚上的,我一個人也不知道做什么,實在無聊,就糊糊紙盒子過過時間!
王小北聽到這話,微微點頭表示理解。
他看了一下屋子里,然后轉(zhuǎn)向莫琦說:“年后估計有一段時間我來不了,你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幫忙,就去子昂他們那兒找人!
莫琦聽完,輕輕點頭答應(yīng)下來。
王小北隨即走到對面,推開房門。
室內(nèi)映入眼簾的是最近一個星期收上來的東西,白酒、罐頭、鹽以及各類副食品。
地下室也挖了有一星期,不過還沒有全部弄好。
與地窖相比,地下室要麻煩不少。
王小北看了一圈,確認沒什么問題,這才關(guān)上門。
轉(zhuǎn)身對著跟在身后的莫琦,招呼說:“行,那我走了!
說完,揮了揮手,便轉(zhuǎn)身離去。
到了家里,王小北發(fā)現(xiàn)劉佳正坐在自家屋里,臉上還掛著淚痕,與小菊玩著。
他心中疑惑,不禁問道:“媽,這是怎么了?”
張美英解釋道:“雷甄要生了,劉藤去醫(yī)院陪護,家中沒人照看孩子,就暫時托給我們。你大姐和小菊晚上不是一塊睡嗎,索性讓她過來一起住!
“原來如此!
王小北聽后恍然,暗自計算時間,好像確實臨近預產(chǎn)期。
“是趙興德送她去醫(yī)院的嗎?”他接著問。
“對,是他用板車送去的!
王小北聽后微微點頭,醫(yī)院離大院也不遠,出了胡同只有幾百米。
劉藤家的媳婦要生了,為這個新年增添了一份高興的氣息。
一家人圍坐家中,堅持守歲到12點,隨后才回屋睡覺。
不過,出去打牌的王家和還沒有回來。
小西與小菊則因為壓歲錢被收走,也是鬧騰了好一會兒才睡著。
第二天,王小北被王梅的催促聲喚醒。
“小北,趕緊起來,咱們早點去看廟會!
王小北揉了揉惺忪的睡眼,這會兒才天亮,六點來鐘。
其實他早已經(jīng)醒了,只是躺在床上閉目養(yǎng)神,畢竟長期形成的作息規(guī)律已經(jīng)讓他習慣了這種早醒的狀態(tài)。
“這會兒去也忒早了吧?”王小北嘟囔道。
經(jīng)歷過現(xiàn)代社會各種景區(qū)的人山人海,他對這種熱鬧場合實在提不起興趣,不用想也知道,肯定是摩肩接踵的場面。
“走啦走啦,廟會上熱鬧得很,好多玩意兒都不要票呢!”
王梅興致勃勃地催促。
這時候,王小東已經(jīng)起床了,小西一聽廟會也是瞬間來了精神,一個鯉魚打挺蹦了起來:“大姐,小北不去我去!”
王小北立刻一腳踹過去,小西猝不及防,摔了個四腳朝天,直接趴在了土炕上。
“你小子反了天了是吧?連哥都不叫,直接喊小北了?”王小北大聲訓斥。
小西慌忙爬起來,連連求饒:“哥,我錯了錯了,我口誤,真錯了!”
王梅見狀,笑罵道:“小西你個皮猴,就是欠揍,爸跟爺爺如果知道了,非得揍你一頓。”
“這家伙就是欠揍!
王小北邊說著邊麻利地下床,穿著雙舊棉鞋,裹上棉衣,徑直出門刷牙洗臉去了。
小西則磨磨蹭蹭地爬起來,慢吞吞地跟在后頭。
待幾人來到院中,已有不少鄰居開始忙碌起來。
王小北拿著牙刷,徑直走向水池,準備洗漱。
“劉藤那小子真是好福氣,新添了個胖小子。”
程大媽與杜大媽站在門口,低聲交談著。
“可不是嘛,要是像周寡婦那樣只會生女兒,可就糟心了!
杜大媽附和道,最后一句聲音略大,引人側(cè)耳。
不巧的是,這話恰好飄進了住在隔壁的劉慧耳中。
她臉色陡然陰沉,手一揚,將手中的洗臉水狠狠潑向院中,濺起一片水花。
杜大媽察覺不對勁,立刻滿臉堆笑,尷尬地解釋:“劉老師,你別誤會,我可沒說你……”
劉慧冷冷地瞥了她一眼,默不作聲,端著臉盆轉(zhuǎn)身回屋。
程大媽在一旁悄悄遞了個眼色,似乎在暗示什么。
見劉慧離去,杜大媽低聲咕噥:“我又不是說她,她自己這么覺得的。再說了,我說的都是實話,他們家不就一個閨女么……”
聲音越說越小,最后幾不可聞。
二人又湊在一起,竊竊私語起來。
王小北輕輕擺手,心中暗道:這是真管事大媽啊,這一句話,相當于得罪了3家。
若再算上季珊,那可就是4家。
大院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,但消息傳遞的速度堪比光速,哪怕一絲絲的動靜,都能傳到別人的耳中。
“喂,你是什么人?鬼鬼祟祟地躲在那里!”
正琢磨的時候,杜大媽洪亮的嗓音驟然響起,指著角落里一位中年男子喝問。
那男子面容憔悴,黝黑的皮膚映襯著破舊的棉襖,活脫脫一個逃難的。
他背上鋪蓋卷,身后還跟著一名略顯滄桑的婦人和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。
面對杜大媽的話,男人畏畏縮縮的道:“同志你好,我們來找季珊,聽說她住這兒,特意過來找她!
杜大媽一聽季珊,立刻放松警惕,心想也許是鄉(xiāng)下的親戚。
畢竟如今農(nóng)村生活困難,投靠城里親戚的不在少數(shù),這種情況早已經(jīng)司空見慣。
她隨手指向季珊的家:“喏,就是那間屋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