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情況就是這樣,估計得熬到夏收才有好轉(zhuǎn)。
王小北想了一下,關心地問:“潘老師,你家里糧食是不是都吃完了?”
潘嘉平擺擺手,“倒不至于,撐個一星期應該沒問題。好了,你忙你的,我再去別處轉(zhuǎn)轉(zhuǎn)!
“對了,有空記得來老師家坐坐!你這小子搬進城了,也不常來看看我!
聽著潘嘉平的話,王小北嘿嘿一笑:“成,等哪天我一定去你那兒串門兒!
“那就行,我先走了!
潘嘉平揮手告別,騎著自行車,漸行漸遠。
目送潘嘉平離去,王小北心中盤算起來。
他并沒有徑直回家,而是調(diào)轉(zhuǎn)車頭,朝前門大街方向騎去。
上次潘嘉平無意間說的住址,他現(xiàn)在還記著呢。
按照潘嘉平所說,家里糧食僅夠維持一星期,而那段時間恰好是過春節(jié)。
倘若其間買不到糧食,這個年怕是過得不踏實。
不過,以潘嘉平的性格,他若明著送糧食過去,對方定然不肯接受。
他之前收下潘嘉平給的那些稿費,內(nèi)心一直有些愧疚,那并不是自己的勞動所得。
王小北蹬著自行車,根據(jù)記憶,一路打聽,終于找到了潘嘉平的住處。
他停好車,手中提著一個面袋子走進了這個大雜院。
“嘿,你找誰呀?”
一個十來歲的半大小子,瞅見王小北的身影,立刻走上來,語氣中帶著幾分警惕。
王小北目光掃了一下大院,回答道:“我想找潘嘉平潘老師,我是他的學生,特意來看他!
少年一聽,臉上的戒備瞬間消散,轉(zhuǎn)而朝西廂房揚聲喊道:“嬸子,有人找潘老師!”
話音一落,王小北的視線便定格在一個正在灶臺前忙碌的30多歲婦人身上。
婦人聽見喊聲,停下手中的活,用抹布輕輕擦著手,看向王小北,臉上露出笑容。
“你是來找嘉平的!他剛好出門買糧去了,很快就回來,先進來坐會兒吧!”
婦人的嗓音溫婉,讓人如沐春風。
王小北笑著點頭,大步走向門口,將手中的面袋放下:“師娘你好,這是潘老師買的,讓我順道送回來,你自己拿進去吧,我家里還有事,得趕緊回去!
鄧柔靜聽完,不疑有他,連忙說:“太感謝你了!進來喝杯茶再走吧,晚飯也快做好了,一起吃頓飯吧。”
王小北擺擺手,笑著說:“不了不了,家里有急事,改天我再過來。再見!”
說完,他轉(zhuǎn)身離去,步履匆匆。
鄧柔靜望著他消失在院門的身影,心中雖有些許疑惑,但并沒有多想。
然而,就在她彎腰提起面袋的一剎那,腦中突然閃過一絲異樣的念頭。
不對勁!
潘嘉平在公社教書,怎會有城里的學生專程過來看他?
而且,這面袋里的東西……
鄧柔靜解開袋口,只見里面裝著10來斤精面粉,20斤左右的玉米面,還有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。
“這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
鄧柔靜滿肚子困惑,但礙于院子里有人,不便細問,只好默默地將面袋搬回家中,決定等潘嘉平回家后再問他。
……
王小北蹬著自行車,如風一般騎回家。
剛進大院,就聞到一股香氣,家家戶戶正在做晚飯。
自家門口,爐子上的鐵鍋里傳來陣陣魚香,直往鼻子里鉆。
“三哥!三哥!”
小菊手里拿著一個包子,興沖沖地跑來,“周嬸子做的酸菜包子好好吃,我特意給你留了一個,不然全被小西給吃光了!”
王小北接過大包子,還是熱的,又看到小西正眼巴巴地盯著包子。
他嚴肅地對小菊說:“以后不能一口一個‘小西’的,他叫你小妹,你就該叫他哥,別沒大沒小的!
兩個人又沒深仇大恨,只是爭口吃的而已。
“聽到了吧?以后都得喊我哥。”
小菊一聽,撇撇嘴,臉上寫滿了不愿意。
看到小西瞬間揚起的得意笑容,只能無奈地應道:“哦,知道了!”
小西的喜悅還沒持續(xù)多久,就被王小北的一句話打回原形:“行了,這包子你自己吃吧,我不餓,今晚家里吃餃子!
說完,王小北轉(zhuǎn)身進了屋。
等王小北的身影消失在視線中,小西立刻湊到小菊面前,一臉諂媚地喚道:“小妹!”
小菊看著他那副饞樣,心里掙扎了一會兒,最終還是拗不過小西的目光,開始分包子。
她小心翼翼地撕下一點點包子皮,上面掛著零星幾絲酸菜:“喏,給!”
小西一看,頓時滿臉嫌棄:“就這點兒?我才不要呢!”
“行!
小菊一聽,二話不說,轉(zhuǎn)身就要走人。
見狀,小西慌忙改口:“我要!總比沒有強……”
……
王小北并沒有理睬二人,徑直走進屋內(nèi),只見王梅正在包著餃子。
現(xiàn)在還不到下班的時候,就她一人在那干活。
“粉絲餡兒的?好家伙!”
王小北望著盆里的餡料,也是笑了笑。
如今粉絲根本買不到,這餡料絕對是稀罕東西。
王梅身著圍裙,身上沾了一些面粉,她抬頭朝王小北招呼道:“待會兒我搟好面皮,你來幫我包餃子!
王小北自然是點頭,“好,看你這樣子還得一陣子,咱倆到時候一起動手。不過事先聲明,我可是不太會包的!
王梅擺擺手,“咱們自己家里吃,包的也不好也沒關系!”
“好!”
說完,王小北便轉(zhuǎn)身進屋,心中還惦記著那寶藏呢。
他躺上床,重新拿出那兩張紙大量。
他感覺這里面一定有聯(lián)系,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。
第364章
琢磨了半天,橫看豎看,甚至連暗號都嘗試了一遍,依舊沒想到兩個銘文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
也不知道過了多久,外頭傳來王梅的聲音:“小北,快來包餃子啦!”
正鉆研的王小北聞聲,將兩張紙疊在一起,翻身起來,準備以后再研究。
然后,下一秒,他目光一怔。
在燈光映照下,兩張紙似乎顯露出什么。
他連忙將兩張紙再次重疊,對著光線,手指在紙上緩緩移動比對。
這兩張紙上抄錄的文字,都是按照上面的位置排列抄下來的。
此刻他們疊在一起,王小北頓時看出了不對勁。
心里想著,王小北急忙取出先前得到的那本小篆對照書,開始一個一個的對照起來。
看了一會兒,王小北終于明白了。
絹絲上并非什么符號,也是銘文,只不過不全,缺失了一部分。
王小北根據(jù)位置,將青銅器和絹絲上的銘文疊在一起,終于它們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文字。
謎底解開了。
這些銘文形成了幾句話。
鬼張口,人攜燈,陰陽何為真?
白水現(xiàn),映天地,絕處現(xiàn)生機。
……
王小北將這些文字翻譯出來之后,差點吐血。
“特娘的,這什么鬼東西啊?”他心中無語。
上一世看電視,他對這類謎語十分的興趣,只覺得非常的有意思。
如今自己碰到了,卻只覺煩躁。
根本看不懂好吧。
鬼張口,人攜燈,這是什么意思?
鬼吹燈他倒是聽過,人攜燈是什么玩意?
難道讓自己去盜墓?
想到這,王小北連忙搖頭。
絕對不可能!
這些東西本就是孫殿英自古墓中盜出來的,怎么會再送回墓中?
但若是為了防止別人找到,藏在墳墓里,確實是一個好地方。
只是讓自己去挖別人的墳,王小北只覺得惡心的慌,也太缺德了點。
還有下面的句子,到底什么意思?
王小北琢磨了半天,也沒想明白。
要是知道具體的地點,他還可以用掃描的能力,找到下面埋藏的地方,可關鍵是,他壓根不知道地方。
他一陣的懵逼。
而且自己看不懂,難道胡景同就可以看得懂,還是說王家福知道真相?
難道這里面還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秘密?
“小北,快點呀!媽馬上回來了,她晚點還要去上課呢!”
屋外,王梅的催促聲響起。
“哦哦,來了!”
王小北答應了一下,決定先放一放,到時候看能不能找一個風水大師幫他看看。
能找到地方最好,要是找不到也不強求。
于是,他將兩張紙妥善收進空間,走出房門。
眼前,小西與小菊正圍坐桌前,專注地包著餃子。
在鄉(xiāng)下,白面與餃子皆為稀罕物,唯有王梅與張美英手藝嫻熟,旁人則望塵莫及。
此刻,兩個孩子拿著搟面杖,笨拙卻認真地包裹著一只只圓滾滾的餃子,畫面溫馨而動人。
“姐,我包的餃子樣子實在拿不出手,要不你教他們倆包,我來搟面皮吧。”王小北見王梅正嫻熟地搟著面皮,便主動請纓。
王梅抬眼掃視了下兩個小家伙手中慘不忍睹的餃子雛形,雖有些無奈,但還是點頭答應了:“好,那你來搟面皮,你行嗎?”
“你盡管放心!”王小北自信滿滿地回應。
“那你就上手吧!
王梅一邊說著,一邊解下身上的圍裙遞給他,“穿上這個,別把衣服弄臟了。”
王小北接過王梅遞來的圍裙,麻利地系在身上,隨即抄起搟面杖,開始專心致志地搟起了面皮。
王梅在旁邊找了個座位坐下,拿起一張餃子皮,耐心地向兩個孩子演示起來:“看好嘍,先蘸點水,沿著邊輕輕抹一圈,別抹得太多,半圈就足夠了。”
“然后放餡兒,別貪心,一點點加,最后慢慢地捏緊!
小菊聽得認真,樂滋滋地照著學起來。
而小西卻耐性不足,沒一會兒就坐不住了。
“哎呀,你們慢慢包吧,我去串個門,看看鄰居家有什么好吃的。”
小西隨手一扔手中的餃子皮,就要往外溜。
“砰砰砰!”
王小北適時地用搟面杖在桌上敲出三聲警告,語氣平和卻堅決地說:“今天誰包的餃子誰吃,你和小妹自包自食,誰包得少,誰就少吃點!
小西聽完,滿臉寫著不相信:“那爸、媽、大哥呢?還有你呢?我才不干這種苦差事!”
王小北再次重重地敲了敲桌面,嚴肅地對小西說:“爸媽和大哥都在外頭辛辛苦苦上班呢?”
“沒看見我這們正忙著搟面皮嗎?不想包就給我滾蛋,媽寵著你,我可沒那份閑心!
“一家人都在忙前忙后,就你一個人閑得四處晃蕩,有種你就試試看!
小西被這一席話說得心里直打鼓,深知王小北說到做到的脾氣。
萬一哪天他真背著自己把餃子都吃了,自己豈不是要餓肚子?
思來想去,小西只能悻悻地重新坐下,嘴里還不忘嘟囔著:“你們看看,哪家有大男人在家做飯、做家務的?”
王梅和小菊相視一笑,心照不宣。
王小北也頗為贊同地頷了頷首:“嗯,你這么一說,倒也有幾分道理!
見王小北認同自己的觀點,小西眼前一亮,試探道:“真的?那我可以走了?”
“走吧走吧!”王小北大方地揮手放行。
小西如蒙大赦,瞬間丟下手里的活計,興沖沖地跑出門去。
可剛踏出大門沒幾步,他就覺得不對勁,趕緊回頭掀起門簾往屋里一瞧,只見大姐、小菊和王小北正鬼鬼祟祟地往里屋鉆。
“你們幾個搞什么名堂?”
小西大喝一聲,快步奔回屋內(nèi),一臉警惕地盯著他們。
王小北略一思索,故作鎮(zhèn)定地回答:“嗨,沒事沒事,就是包餃子而已。”
隨后,他指揮著王梅和仍舊一頭霧水的小菊,三人佯裝若無其事地繼續(xù)包起了餃子。